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娩過程會進行哪些醫療處置

懷胎十月分娩一刻, 顯得格外重要。 因而新媽媽們也應該瞭解分娩方面的知識, 以備不測。 足月了, 即將臨盆的你可清楚日後到醫院生產, 醫護人員可能會對你進行哪些醫療處置?媽咪是否得照單全收?有哪些醫處可能對你或寶寶產生健康上的影響?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所謂“知識就是力量”, 需不需要醫療介入生產, 或者介入程度為何?考驗的不只是醫療人員的技術與經驗, 也挑戰現代孕媽咪的懷孕生產知識喔!
以現代產科醫學來說, 媽咪一旦選擇到醫院生產, 在產兆發生趕抵醫院後,
Advertisiment
隨即需要做住院檢查、待產準備、產台生產等, 這一路的不安和辛苦歷程, 除了需要媽咪自身的努力和家人的鼓勵, 醫院其實也會有一些適時的醫療處置來協助媽咪與寶寶順利分娩。
Step 1 住院檢查
可能醫處
胎兒監視器、胎兒生理活動評估、超音波、內診、陣痛促進劑。
醫處說明
當產婦足月後出現:規則陣痛、見紅、破水等其中之一項或一項以上時, 應該要立刻警覺“快生了”。 此時媽咪最好通知預設好的陪產家人, 帶著早已準備好的生產包趕緊到生產醫院報到。
1、進行指導
除非急產或者媽咪發生意外造成緊急生產(通常由救護車從急診室入院), 大部分產婦在產兆發生到臨盆都會有一段充裕的時間, 所以院方人員會給予生產相關指導,
Advertisiment
例如產程說明、住院手續等。
2、確認產兆
對於第一次生產的初產婦來說, 假性陣痛往往讓她們緊張而誤判是產兆, 所以到院後會由醫護人員進行產兆確認, 也就是至少要有一種產兆才符合住院待產的標準。
3、評估胎兒狀況
接下來會為媽咪裝上胎兒監視器測量胎動, 並進行胎兒生理活動評估, 再輔以超音波一起觀察胎兒狀況。 胎兒生理活動評估包括胎動、胎兒呼吸、胎兒心跳、胎兒伸屈力與羊水量五大項, 這些都是評估胎兒當下狀況是否依然健康正常、有無緊急產出需要等。
4、觀察生產進度
除了使用儀器評估產程, 醫師也會以內診的方式判斷產婦的產程進展速度。 臨床上初產婦大約在12小時內可以進入第一產程,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胎頭下降達1公分以上、子宮頸全開或開到10公分以上等。
在觀察期間, 產婦若無生產進展或停滯了, 院方也會評估媽寶狀況給予陣痛促進劑等可以加速產程的醫療處置。

分娩時可能遇到的醫療處置 Step 2 待產室備產
可能醫處
剃毛、灌腸、導尿、打點滴……
醫處說明
近年來世界各地婦女掀起一股崇尚自然的“溫柔生產法”, 簡單說就是鼓勵產婦盡可能以自己身體的力量將胎兒產出, 過程中避免任何的醫療介入, 包括儀器、藥物、侵入媽咪身體的醫處等。
無論醫學如何進步, 婦女生產仍然隱藏風險, 臨危時的適當醫療處置可以降低婦女在產台及產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因此, 大部分產婦還是會選擇到醫院生產。
Advertisiment

只是, 產婦在住院後臨上生產台之前的一些醫療處置, 確實給了產婦更多的選擇和自主空間。 大部分醫處都有其講求衛生和預防感染的目的, 但院方為了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也會尊重產婦和家屬的意見。
1、剃毛
目的:為了自然產時會陰切開、縫合, 或者剖腹時傷口處理方便, 護理人員會事先替媽咪將下體的陰☆禁☆毛剃除。
有些媽咪不希望剃毛, 可與院方溝通, 例如只剃會陰附近, 但不可完全不剃, 因為陰☆禁☆毛上難免暗藏細菌, 萬一掉落逢入傷口引發感染, 恐得不償失。
2、灌腸
目的:由於腸子就在陰☆禁☆道旁邊, 將腸子清理乾淨的好處除了方便胎兒較無阻礙產出外, 媽咪也不至於用力時, 因為壓迫而使便便或大腸跟著擠出來,
Advertisiment
避免胎兒受到感染等。
除非產婦已破水或急產來不及, 產婦灌腸是有必要的。
更多媽媽在討論關於“分娩”的話題:
分娩後24小時要做的6件事
(兼職編輯:Shine)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