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析課文要打破“程式化”

中學語文本來比其它各學科更能吸引學生, 因為它具有生動風趣的語言, 又有起伏跌宕的情節, 還有嚴密的推理、清晰的說明等等。 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 學生常說枯燥無味、單調呆板。 本來一篇優美的文章, 經老師一分析, 倒覺得乾癟、無血無肉了。

那麼,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大致有兩點:一是一些語文教師語言表達素質較低, 不能用生動形象風趣幽默的語言來講解課文;有的教師在運用語言方面語調過於平直, 沒有抑揚頓挫。 二是在語文教學中, 尤其分析現代文時常常是“程式化”,

Advertisiment
缺乏教者的獨立思考, 缺乏個性。 這第二點是學生厭煩學語文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謂程式化, 就是導語——作家作品介紹——閱讀課文——處理生字生詞——分析課文——歸納中心——寫作特點——課後練習, 等等。

是什麼造成語文教學的“程式化”?根源在於教師機械使用“教學參考書”。 “教參”的分析課文的方式, 幾乎是一種模式。 “程式化”不是不可以要, 然而絕大多數文章都以一種分析方式進行分析, 未免千人一面了。 一上語文課便是一套“程式化”的分析講課, 沒有教師自己的獨特的分析思路, 久而久之學生厭學語文便是自然的事了。 因此, 語文教學應該打破“程式化”。

如何打破“程式化”呢?很重要一點, 就是在分析文章時突破“教參”的“程式化”的限制。

Advertisiment

中學語文參考書中的每課分析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一是, 對全文進行簡要說明, 概括中心;二是文章的層次;三是寫作特點;四是關於思考與練習。 由於“教參”具有權威性, 便成為教師教學的一根“拐棍”。 這根“拐棍”對於教師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這種“程式化”的分析, 對於學生就不是十分必要的了。 如果教師完全依靠“教參”的分析順序, 時間久了, 在學生的思維中必然產生一種思維定勢——語文課原來如此。 其結果, 勢必把學生的思路也引向極窄的單一的路上去, 而不能使學生在分析文章方面有更廣闊的多向性的思路, 有其個性的特點。 如果想培養學生的廣闊思路, 教師的思路必須跳出“教參”的“程式化”限制。

要跳出“教參”的“程式化”的限制,

Advertisiment
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分析文章的思維優勢。 要發揮出教師的思維優勢, 很重要的方法是“攻其一點, 帶動其它”。 一般說來, 課文分析完全可以不用面面俱到, 也沒必要面面俱到。 就分析文章的層次來說, 我認為, 完全可以不必篇篇進行著重分析, 有的文章也不必分析。 比如小說, 小說分析重點是人物, 如能把人物的性格以及造成這種性格的時代特色分析明瞭, 那麼這篇文章的分析就成功一大半了。 至於情節或殷落, 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長發展的同時, 可以讓學生來理解來歸納。 作為教師, 在備一個新課文前, 首先應該考慮, 分析文章如何避免同前一篇或前幾篇文章在分析的思路上的雷同。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新鮮感,
Advertisiment
才能開拓學生更廣闊的思路, 培養出活躍的分析文章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