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離孩子焦慮 離你究竟是有多遠呢?

在心理學上, 分離焦慮起源於童年期個體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由於某種停滯所造成的一種創傷性情感體驗。 以往關於分離焦慮的解讀, 多數集中在嬰幼兒或孩童時期, 但事實上, 童年期所感受到的分離焦慮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尤其是在其後的現實生活中, 當這種早期的創傷性情感體驗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所激發或喚醒的時候, 當事人的感觸就會更深。 可以這樣說, 我們這一生, 都在與分離“鬥爭”。 而分離焦慮較多地體現在親密關係中, 如親子關係、婚姻或情感關係、親人的分別或離世等,

Advertisiment
本期心理專家則從婚姻和情感的角度為讀者解讀分離焦慮的定義、對親密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應該如何應對。

什麼是分離焦慮?

心理學研究證明, 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一周歲之前, 此時嬰幼兒正在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 在14周到20周時達到頂峰, 然後在整個嬰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逐漸減弱。

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養育的兒童, 最早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也不相同, 研究表明在北美和歐洲, 嬰兒一般在6至7個月出現分離焦慮行為, 而非洲或一些亞洲國家的嬰兒在5至6個月的時候就會出現與母親分離時的焦慮。 這是因為相對而言, 後者這些國家的嬰兒與他們的母親有更多親密接觸。 在亞洲或非洲等地方,

Advertisiment
母乳餵養的時間比西方略長, 孩子們通常與母親形影不離, 他們常常被抱著或背著, 與媽媽的分離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大事, 所以他們才很早地表現出分離焦慮。

與分離焦慮同時而生的還有一種陌生人焦慮, 這是嬰幼兒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時其認知能力和情緒發展的必然產物。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 嬰兒可能是從他們的親人那裡學會害怕分離的, 因為當親人離開時, 他們的一些不舒適感(如饑餓、濕尿布、疼痛等)可能會增多或加劇, 嬰兒會把這種痛苦的延長或加劇與親人的不在場聯繫起來, 因此當親人要離開時, 就表現出他們的“條件性”焦慮。

另一些心理學家則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

Advertisiment
即自然界的很多事件預告著即將發生的危險跡象。 當一些情境經常與危險相聯結時, 通過物種的長期演化, 對這些情境的恐懼與回避就成為與生俱來的本能, 這種本能可以作為一種“生物學的程式”通過遺傳直接傳給下一代。 於是, 當嬰兒處於這些事件當中的時候, 就會按照事先編好的程式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以及和熟人分離後的“陌生場面”。 但這種程式性的、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本能在嬰兒出生時不會被表現出來, 因為新生兒的認知能力是很不成熟的, 他們需要時間去辨認什麼是“熟悉的”, 並把這些人、物體和事件與不熟悉的事物區分開來。 但是當一旦這種辨別成為可能, 嬰兒身上那種由遺傳獲得的“程式”就會啟動。
Advertisiment

本世紀初, 佛洛德提出:“母嬰之間穩定的情緒聯繫的建立, 對於社會性與個性的正常發展來說是絕對必要的。 ”這一觀點後來獲得了行為學家約翰·鮑爾貝和當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裡克森的贊同。 埃裡克森認為, 早期情緒依戀向嬰兒提供了一種基本的信任感, 它使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與別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聯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