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分離焦慮:給BB安全感覺

媽媽幾分鐘的消失, 惹得寶寶當了兩星期的小尾巴, 因為寶寶對媽媽的信賴感、安全感被打破……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安全感。 對嬰幼兒來說, 安全感主要來源于父母, 更確切地說, 來自于對父母依戀關系的建立。 在一般情況下, 這種依戀關系使得寶寶知道自己是受保護的, 如果遇到危險, 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里尋找安慰和保護。 有時這種依戀關系受到威脅, 寶寶的安全感一旦被破壞, 寶寶就會煩躁、不安、整天粘在父母身上,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原因, 沒有想辦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

Advertisiment
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 主要表現出來就是哭鬧, 比任何時候都粘著父母。

幾分鐘的消失, 兩個星期的不安

我自己曾記錄到這樣一件事:在女兒2歲7個月19天時, 我到托兒所接寶寶, 帶了紅棗讓她分給教室里的小朋友吃。 后來老師提醒我要交托費了, 我就招呼寶寶去辦公室, 但她忙著分派, 沒有應我。 我想想幾分鐘就回來, 就對老師打了聲招呼, 出門到辦公室交費去了。

幾分鐘后我從辦公室出來, 見到了這幅情景:女兒眼淚汪汪地站在教室外, 老師在勸說她, 老師身后, 一大幫小朋友都趁機跑了出來。 女兒見到我, 飛奔過來抱住我的腿, 委屈得大哭。 我當即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沒有跟她打招呼, 在她玩得正高興、正盼望我帶她回家時,

Advertisiment
我突然消失了, 她以為是我丟下她不管了。 她有被拋棄的感覺。 我忙著跟她解釋、道歉。 她止了哭, 我以為事情就過去了。

但沒想到接下來的兩個星期, 女兒就變成了我的小尾巴, 我走到哪個房間她都跟著, 連我上廁所她都要叫幾聲, 確認一下我是否在里面。 她對分離的忍受力突然下降, 連爸爸去上班都會惹得她淚流滿腮。 我意識到是那天的突然分離讓她習得了這個經驗:媽媽會突然消失。 她一直后怕, 所以對依戀非常敏感。 她不厭其煩地問我:“媽媽你今天出去嗎?”只要一看到我照鏡子她就馬上警惕起來, 審視我是否會消失。 有一天她一回家就又問我是否要上課, 我像平時一樣照實說要上課。

Advertisiment
結果這下糟了:她立馬撲到我懷里, 要求我抱, 眼淚含在眼眶中——這可都是平時不會出現的呀!我整整抱了兩個小時, 直到最后一秒才不得不把她放下。 伴著她的哭聲走下樓, 走了好遠, 好像還聽見她的哭聲, 擾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我們的安撫下, 她對分離漸漸沒有那么恐懼了。 但這件事對我的教訓是深刻的:孩子是在不斷經歷的經驗中習得知識的。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他(她)學習的對象, 有時成人認為微不足道的事, 都會讓孩子有一種新的經驗和體驗。

家長要注意和尊重孩子的感受, 知道這些是由什么引起的, 然后根據情況加以糾正或強化。 如果我沒有察覺女兒這兩個星期的哭、鬧和粘人都是由那天我的行為引起的,

Advertisiment
很可能會認為她是無理取鬧, 因此會對女兒沒有耐心、發火, 那樣只能強化女兒的恐懼感、不安感。

讓寶寶正視分離的痛苦

有一位母親要出國半年, 她心里很舍不得3歲的女兒, 但又怕女兒知道她要走后會哭鬧不休, 所以一直對女兒封鎖消息。 女兒問她為什么要準備行李包, 她說是幫一個阿姨收拾東西, 連打電話通知朋友出國消息都得趁女兒不在房間。 她走的那天煞費苦心地讓女兒跟著外婆去買最喜歡的玩具。 等女兒回來后, 發現媽媽和行李包都不見了, 她嚎啕大哭。 等這位母親從異國他鄉打電話回家時, 電話線那端的哭聲差點把她拽回去。 等她出國回來, 發現女兒再也不愿意到商店, 對她說的話總要加一句:“媽媽你是不是又像上次一樣騙我?”媽媽很傷心,

Advertisiment
覺得自己為女兒做了一切, 但到頭來女兒不相信自己了。

我們可以理解這位母親這樣做的心情, 但真的愛孩子, 一定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們。 如果母親自己都逃避分離, 怎能讓孩子正視分離?這個事件也許會在一段時間里讓孩子從安全依戀關系轉為不安全型依戀關系。 當然, 這位母親回國后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后, 孩子可能又會轉變為安全型依戀。

這位媽媽也許可以嘗試另一種方法:先把自己要出國的消息告訴女兒, 也許女兒開始會不高興, 但媽媽可以通過反復說明讓女兒接受這一現實;媽媽還可以在地圖上找到自己要去的那個國家, 把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說明;幫孩子制訂一個計劃,安排“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如到其他小朋友家去玩等;把自己回來的時間告訴孩子,還可以問孩子想要什么樣的禮物,讓她期待著媽媽回來的日子。

媽媽走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送,雖然孩子可能會哭,但她用哭發泄了自己的情緒,而且由于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她能夠較好地面對媽媽出國的日子。

分離其實是寶寶最早體驗的痛苦之一——分娩過程其實就是與母體的分離,寶寶從這時就開始體驗分離的痛苦。母嬰依戀形成后,母親出門、上班等分離,讓寶寶更頻繁地體會分離的痛苦。在這個體會過程中,寶寶學會具有各種情緒,并且逐漸學習應對各種情緒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分離,只是在分離時母親要更有技巧。

寶寶依戀關系和安全感的建立是個緩慢的過程,但破壞它卻是非常容易的,寶寶的安全感有時非常脆弱。父母要保護和維持寶寶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寶寶才會信任他人。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嬰幼兒在生命的頭兩年里,最重要的一個心理命題是信任對不信任。這個命題如果完成,孩子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并且在青春期和成人后都更容易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命題沒有完成,孩子會很難與人相處,常常缺乏對人的信任,在成長中、成年后更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際關系。

依戀關系及其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對嬰兒依戀的類型進行了長期研究,他及同事考察了大量嬰兒在陌生情境下的反應,據此把嬰兒的依戀分為三種:A型孩子對母親是否在場不在意,對母親的離開和回來也沒有特別的反應,他們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親的安慰一樣;B型孩子和母親在一起時表現出更強的探索陌生環境的傾向,對與母親的分離表現出苦惱;C型孩子一方面對母親的離開有較高的分離焦慮,但另一方面母親回來時又拒絕母親的安慰。這類孩子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據學者們研究,大多數孩子都屬于B型依戀,這是一種安全依戀,是嬰幼兒與照料者之間正常依戀關系的反應,孩子對母親有一種信任感;A型和C型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A型孩子沒有和照料者之間建立真正的依戀關系。

這三者依戀關系是可以相互改變的。寶寶在一段時期內表現為不安全依戀,到后來由于母親的細心呵護,轉變為安全依戀。但也可能會從安全依戀轉變為不安全依戀。這個變化一般是在寶寶12-19個月期間發生。一些事件的發生會促成這種變化。

把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說明;幫孩子制訂一個計劃,安排“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如到其他小朋友家去玩等;把自己回來的時間告訴孩子,還可以問孩子想要什么樣的禮物,讓她期待著媽媽回來的日子。

媽媽走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送,雖然孩子可能會哭,但她用哭發泄了自己的情緒,而且由于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她能夠較好地面對媽媽出國的日子。

分離其實是寶寶最早體驗的痛苦之一——分娩過程其實就是與母體的分離,寶寶從這時就開始體驗分離的痛苦。母嬰依戀形成后,母親出門、上班等分離,讓寶寶更頻繁地體會分離的痛苦。在這個體會過程中,寶寶學會具有各種情緒,并且逐漸學習應對各種情緒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分離,只是在分離時母親要更有技巧。

寶寶依戀關系和安全感的建立是個緩慢的過程,但破壞它卻是非常容易的,寶寶的安全感有時非常脆弱。父母要保護和維持寶寶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寶寶才會信任他人。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嬰幼兒在生命的頭兩年里,最重要的一個心理命題是信任對不信任。這個命題如果完成,孩子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并且在青春期和成人后都更容易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命題沒有完成,孩子會很難與人相處,常常缺乏對人的信任,在成長中、成年后更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際關系。

依戀關系及其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對嬰兒依戀的類型進行了長期研究,他及同事考察了大量嬰兒在陌生情境下的反應,據此把嬰兒的依戀分為三種:A型孩子對母親是否在場不在意,對母親的離開和回來也沒有特別的反應,他們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親的安慰一樣;B型孩子和母親在一起時表現出更強的探索陌生環境的傾向,對與母親的分離表現出苦惱;C型孩子一方面對母親的離開有較高的分離焦慮,但另一方面母親回來時又拒絕母親的安慰。這類孩子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據學者們研究,大多數孩子都屬于B型依戀,這是一種安全依戀,是嬰幼兒與照料者之間正常依戀關系的反應,孩子對母親有一種信任感;A型和C型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A型孩子沒有和照料者之間建立真正的依戀關系。

這三者依戀關系是可以相互改變的。寶寶在一段時期內表現為不安全依戀,到后來由于母親的細心呵護,轉變為安全依戀。但也可能會從安全依戀轉變為不安全依戀。這個變化一般是在寶寶12-19個月期間發生。一些事件的發生會促成這種變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