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開始:你的寶寶有健康的睡眠模式嗎?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判斷:
1.夜晚和白天的睡眠持續時間
2.小睡次數和時間長短
3.睡眠固化
4.睡眠安排,睡眠時間的掌握
5.睡眠是否有規律
如果以上五方面相互平衡,那麼,孩子睡眠就足夠充分、品質足夠高.我們先逐一分析一下這五方面因素.然後我再向您解釋,為什麼這五個因素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健康睡眠”的.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育兒行為,如餵食,是不會影響大腦發育的.在睡眠成熟的過程中,有五個轉捩點:孩子6周大時(夜晚睡眠時間延長);12~16周大時(白天睡眠規律化);9個月大時(夜裡不再醒來嗷嗷待哺,也沒有了第三次小睡);12~21個月大時(不再有清晨的小睡);3~4歲大時(午後的小睡變得越來越少).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大腦的發育,孩子的睡眠模式和節奏一直在變化.如果你能相應地調整育兒的行為,孩子就能睡得好.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或者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育兒行為,孩子就容易出現過度疲倦的現象.而要調整自己的育兒行為,需要瞭解造成這些變化的兩種生理調節機制.瞭解這兩種生理調節機制,不但有助於糾正認識誤區,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第一種調節機制是控制孩子睡眠需求的,即“自動平衡控制機制”.簡單地說,你不睡覺的時間越長,你就越需要睡覺.如果你缺乏睡眠,這種生理機制會試圖使你進入睡眠狀態,儘量確保你有足夠的睡眠.這種自動調節的機制是無法人為控制的,就像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一樣:一發熱,就會出汗.如果攝入水不多,出汗少,我們就會因為脫水而生病.而如果我們攝入過多的咖啡因,使得睡眠短缺,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對於嬰幼兒來說,他們的睡眠需求一直在變化,所以父母必須密切關注,及時跟上變化.
Advertisiment
第二種調節機制叫“生理節奏定時系統”,也稱“體內定時系統”.它就像一個精密的調節程式一樣,隨著白晝變換而開關體內的某些基因.體內這個開關裝置是分子鐘,它可根據陽光指向正確的時間.這個自動調節機制可以確保人在恰當的時間進入睡眠,並且進入每一個睡眠階段的時間點和時間長度都恰當.大腦的某個區域會發出信號,讓我們感覺欲睡或欲醒.在嬰兒發育的過程中,這些信號的作用模式可能幾周、幾個月或者幾年變化一次.在嬰兒出生後前幾個月,這些信號模式的變化時間間隔很短,父母很容易就跟不上節奏.當你剛琢磨明白寶寶什麼時間應該打盹、什麼時間該上床睡覺的時候,寶寶的睡眠節奏又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