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 是真愛, 但是很多都是溺愛。 家長給孩子的愛過多, 就形成了包辦型的溺愛, 這樣讓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機會。 不要把孩子當“小孩子”, 孩子對事物的感知能力或許不強, 但是接受能力比較強, 要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裡, 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別以愛為藉口來教育孩子
愛的剝奪並不只是指不施與愛, 事實上, 父母有條件地施與愛對孩子的隱性傷害來得更加嚴重和深遠。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 永恆不變的, 然而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 卻經常犯一個嚴重的錯誤。
Advertisiment
“你再哭, 媽媽不理你了。 ”
“你怎麼弄得全身髒兮兮的, 媽媽不疼你了。 ”“你太沒用了。 ”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怎麼做我的兒子。 ”
這種類型的訓話, 只要有小孩子的地方, 總是不絕於耳, 但是這種訓話實際上向孩子傳達了一個資訊: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並不是無條件的, 只有你的行為合乎我們的要求, 你才能獲得愛, 哪怕這種行為並不能讓你本身感到愉悅。
這種訓諭是非常有害的, 不但不能促使孩子改善自己的行為, 反而會讓他們對於無法讓家長滿意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回避感, 諸如厭學, 人際交往困難, 嚴重挑食等常見的兒童問題, 可以說基本都是因此而產生的。
就算有的孩子能夠做的讓家長滿意, 他們的內心也會充滿了對失去愛的恐懼感,
Advertisiment
最好的辦法是, 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勸諭他採取一個更好的行為方式, 並強調自己對他的愛和關心。
“我想,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對你會更好, 你是不是也這樣覺得呢?我們一起來嘗試做得更好怎麼樣?”這樣的勸諭, 即使沒有馬上生效, 也會引起孩子對自己行為的思考, 而且不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小編總結:家長的經驗有時候也不准, 未必適合孩子的成長。 你給的愛可能不是真確的, 你所教育的方式, 也許並不對你的孩子好。 最壞的結果就是, 他們迷失了自己。 所以, 別以愛為藉口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