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再給生病的寶寶雪上加霜

寶寶生病, 吃藥打針, 照著醫生的囑咐, 按部就班地護理倒還簡單。 麻煩的是寶寶飲食營養問題――生病的寶寶常常胃口不開, 拒奶拒食。 大人騙著哄著喂下去了, 結果反讓寶寶新添了消化不良和腹瀉, 雪上加霜。

讓媽媽懸心的問題:

由著生病的寶寶不吃不喝, 或者少吃少喝, 會不會營養不良?抵抗力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差從而影響康復?

護理專家孫惠女士認為:短時間內不會。 除非寶寶不幸患了慢性病或者比較嚴重的毛病。

1.寶寶生病時胃口不好, 甚至拒奶拒食, 那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自我調節功能在起作用。

Advertisiment
疾病會使腸胃的蠕動減少, 消化酶活力減弱。 不吃東西, 少吃東西, 可以使消化系統的工作負擔減輕, 這對身體的修復反而有好處。

另外, 人體內存儲著大量的脂肪, 一旦需要時, 它們就會主動轉移出來, 以供給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需要。 這就是生病的孩子常常會瘦一圈的原因。 媽媽不用擔心, 病情好轉後, 胃口一開, 寶寶尖尖的小屁股很快就會變圓。

2.臨時補充營養、硬吃硬塞, 反而適得其反。 營養對身體的抵抗力和恢復的確是有很大作用的, 但是, 食品的消化吸收有一個過程, 並不在乎這麼幾天。 靠生病這會兒臨時補充、硬吃硬塞, 反而會適得其反。 當父母的千萬不能急躁, 應該相信孩子自身的免疫力, 調動孩子的免疫力。

Advertisiment

3.人體通常都有自我補償的本能。 孩子病發經常是來勢洶洶的, 但是, 只要一退燒, 孩子馬上就會神氣活現, 胃口大開, 搶著吃東西。 孩子通常也都有補償的本能, 身體缺什麼, 他就喜歡吃什麼。 生病時, 硬塞硬喂, 反而會引起嘔吐, 增加孩子的體力消耗;要知道, 哭鬧、流淚也都會消耗體力。

護理專家孫惠女士總結幾十年的經驗, 給我刊讀者提出了如下的貼心建議――

*注意情緒。 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一定要保持情緒放鬆, 大人過分緊張會影響到患兒的情緒。

*診斷明確。 孩子生病不可怕, 爸爸媽媽首要關心的是疾病的診斷是否明確和準確。 孩子得了什麼病, 父母模模糊糊, 該如何護理, 父母稀裡糊塗, 那才是大問題。

Advertisiment

*睡眠最重要。 最近有人提出“生命在於睡眠”, 我認為, 患兒的身體康復在於睡眠。 睡眠可以幫助人體修復損傷, 減少消耗, 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力。 所以, 讓寶寶靜臥靜養是最好的治療。

讓媽媽疑惑的問題:

給生病的寶寶餵奶餵飯, 掌握怎樣的量才是合適的?

不強行餵食, 靜待寶寶身體的恢復。

生病時, 身體的消化吸收能力會變差, 強行餵食, 不光不吸收, 反而增加腸胃的負擔。 但是, 必須注意補充水分。 針對不同月份的嬰幼兒, 處理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不同月齡寶寶的飲食護理要點

喝奶的寶寶(4個月前)

*調製配方奶粉要比平時的濃度略低。 清淡的奶汁寶寶比較容易接受, 而且也比較容易消化吸收。 待寶寶退燒了, 身體好轉了, 主動想吃了,

Advertisiment
再恢復原來的濃度。

*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依照他的食欲隨時喂哺。

貼心提示:

對寶寶而言, 母乳是最好的良藥。 它可以減輕過敏和感染的幾率。

母乳不僅可以維護寶寶的健康, 還能讓生病的寶寶感到撫慰。 躺在媽媽的懷抱裡, 吸吮母乳對病中的寶寶是最佳的安撫。

練習吃輔食或者剛剛進入輔食適應期的寶寶(大約4~7個月)

*停止吃輔食, 改為完全喂哺母乳或者淡配方奶。

*少量多餐。

*身體和食欲恢復後, 才恢復喝原來濃度的配方奶;吃輔食也重新由當初的糊狀輔食開始, 每添加一種, 觀察1~2天, 慢慢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 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