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的“交流”

自從寶寶出生以後, 大部分時間都是媽媽陪伴中度過的, 可以說嬰兒期的寶寶和媽媽接觸最多, 這個時候, 在寶寶身體各個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情況下, 我們應該怎麼樣照顧寶寶呢?尤其是如何與寶寶進行交流呢?媽媽育兒經告訴我們, 在平時育兒的過程中, 就有各種方式的交流, 比如觸覺、視覺以及嗅覺。 母嬰專家指出, 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的“交流”。

觸覺交流

母嬰間的觸覺交流, 最常見的是母親為嬰兒授乳。 因為, 授乳已不單是為嬰兒提供生長發育的營養, 而且為嬰兒最初的觸覺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

Advertisiment
嬰兒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 依偎著溫暖的乳☆禁☆房後, 能在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資訊刺激, 這對其智力發育起催化作用。 母親經常撫摸、擁抱嬰兒所產生的肌膚接觸, 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 高橋的研究發現, 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 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 發音遲緩, 性格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

視覺交流

嬰兒出生一月左右, 視網膜已經形成, 但中心凹尚未發育成熟, 故其可見距離不會超過40釐米, 可見區限於45度, 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 不過, 此時他們對於人臉, 特別是人眼已有識別能力。 母親在餵奶時, 總會發現嬰兒邊吃邊用眼睛直視著自己的眼睛, 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

Advertisiment
因此, 嬰兒可在吃奶速度和進奶量上, 達到所需要的標準;失去這種交流, 嬰兒吃乳時會頻繁轉身搖頭, 甚至煩躁不安。 當然, 除授乳以外, 平時多與嬰兒作對視交流, 也有益於其心理健康發育。 對於人工餵養的嬰兒, 母親在使用奶瓶授乳時, 更應有這種視覺交流。

嗅覺交流

生物學研究證實, 人類在視覺相當發達後, 嗅覺便開始退化了。 但是, 嬰兒的嗅覺卻相當靈敏。 剛出生幾天的嬰兒, 便能聞出氣味的好壞。 在試驗中, 如果把浸過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鼻端, 嬰兒會頓時止哭而做出尋乳的姿態。 由於嬰兒能嗅出是不是母親, 故高橋提出, 嬰兒期由母親陪睡可產生良性刺激, 有利於其智力發育。 他指出, 那種不停更換陪睡者的嬰兒,

Advertisiment
心理常處於緊張狀態, 睡眠時間和品質均大幅度下降。 這對其身心發育不利, 嚴重者可導致嬰兒發育遲緩和幼兒期心理障礙。

聽覺交流

研究表明, 嬰兒出生一周後, 即能分辨出人聲或物聲。 這是因為, 嬰兒自出生起, 便有聲響需要, 並能從各聲響中產生“誘發效應”, 從而很快以聲音辨別是不是母親。 可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的“對話”, 細心的母親會發現, 在對嬰兒說話時, 他會動手動足, 一副滿足的模樣。 更重要的是, 多與嬰兒“對話”, 可使大腦正處在急劇發育中的嬰兒, 很快牙牙學語, 為日後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 缺乏母嬰語言交流的嬰兒, 發語均遲於有母嬰語言交流的同齡兒, 且發語不清,

Advertisiment
表情不活潑。

知道了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的“交流”, 母親與子女直接的這些交流看似簡單, 實則意義深遠, 尤其對新生兒寶寶而言, 更是有著重大的意義。 母嬰專家發現, 母親對寶寶的照料也是發展他智力的重要環節。 所以說, 媽媽和寶寶直接的密切接觸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不能忙於其他, 而無暇照顧身邊的寶寶, 因為寶寶需要媽媽來帶他認識這個世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