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問的問題中, 有一類比較常見, 那就是孩子們的成長好像總不能那麼一條線往前走, 比如, 原來的壞習慣, 明明沒了怎麼又出現了。 或者原來的好習慣, 怎麼消失了呢?今天的文章, 我要分享的, 就是這個方面的問題。 希望能夠排解一部分父母的相應顧慮。
NO.1 壞習慣又出現了?正常的, 淡定
一位媽媽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曾經向我諮詢孩子打人怎麼辦。 大約三個月後, 她又回來找我:
羅老師, 我之前按照您的方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她打人之後, 我也不給她那麼大的反應, 後來慢慢減少了。 不過最近,
Advertisiment
做父母的, 在育兒過程中肯定會有自己的情緒, 這個不怕。 不過, 我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上面這位媽媽, 就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 所以, 我們首先應該要接納自己的挫敗感, 孩子教養過程中的問題, 沒有靈丹妙藥。 其次, 我們必須要知道, 所有的孩子成長過程中, 一些行為都會有反復性。
如此, 若發現孩子舊有的一些壞行為壞習慣又冒出來, 不用上綱上線, 千萬淡定。 有時候, 成年人都必須反復學習某一個知識、某個技能才能掌握, 何況是孩子。 比如孩子明明已經會自己脫褲子尿尿了, 突然又開始尿褲子;孩子明明很喜歡說話, 突然有一段時間,
Advertisiment
NO.2 孩子的好習慣又消失了?不是孩子不會了, 只是在觀察
第一個案例是壞習慣的重複出現問題, 而下面這個案例則是好習慣的消失問題。 比如, 另一位家長這樣問過我:
我們家孩子快三歲了。 之前特別活潑, 很喜歡說話, 可是最近一個月來, 這孩子就好像變了一個人, 出門見了生人讓打招呼得話, 他從來不吭氣, 頂多就是笑一笑。 這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為什麼沉默?其實他們是在組織自己的語言, 在觀察。 如果父母稍微留心就會發現,
Advertisiment
曾經有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出口成章, 字正腔圓。 別的父母都很羡慕。 這個孩子的媽媽卻告訴人們, 其實在3歲之前, 孩子都不怎麼說話。 父母專門帶孩子去醫院看過, 也沒查出什麼問題。 最後, 孩子父母就只做了一件事:繼續跟自己的孩子說話。 父母堅持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語言刺激環境。 當孩子看到的東西很新鮮, 就有了表達的欲望, 當身邊的人喜歡說話, 有語言環境時, 孩子自然就開口了。
NO.3 孩子說話不算話, 是不是太反復無常了?別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
Advertisiment
也有家長說, 我家孩子說話不算話, 也是讓人著急啊。 如一位家長問我:我們家孩子3歲多, 現在有點兒說話不算話, 剛答應好的事情轉頭就不幹了。 這是怎麼辦好?
這位媽媽就是在用成人的標準在要求孩子了。 何況成人還經常有說話不算話的情況呢。 3歲左右的孩子, 自控水準還沒有發展到高級水準。 孩子答應的事情, 只代表他也有意願去做到。 但孩子的行為大多數和情緒有很大關係, 如果情緒不好, 那麼剛答應的事情又反悔了都正常。
而且, 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 父母的引導和監督也很重要。 如果孩子做好了、做到了, 父母都能給予及時的鼓勵表揚, 慢慢孩子的內心就會建構這樣一個理論:如果我做了我答應去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這三個小案例, 只是代表。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 肯定還會遇到更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反復現象。 可是, 不急, 慢來。 我沒見過呼啦啦長速過快的樹木, 能夠成為真正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