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寶寶“養”成小藥罐

小明今年1歲半了, 是個漂亮的“小夥子”, 就是身體稍微弱了一些, 經常生病。 小明媽非常關注小明的身體, 稍有不適, 就會帶小明上醫院, 不是吃藥打針, 就是要求醫生給輸液。 平常, 更是保健藥不斷, 希望能幫助小明預防疾病。 這不, 最近小明又病了, 患的是肺炎, 因此還住了院。

小明媽很奇怪, 營養很好, 養育方法也到位, 可小明為什麼還是老生病呢?

生病是生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通常情況下, 每個寶寶在一年中患五六次感冒是正常的。 而且, 適當的感染, 對刺激寶寶的免疫功能是有好處的。 如果一個寶寶總不生病,

Advertisiment
其機體內的免疫功能就會逐漸降低, 結果反而會造成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從而容易患上更嚴重的疾病。

吃藥治病, 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 但並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吃抗生素。

顧名思義, 抗生素主要是對付細菌的。 除了細菌之外, 抗生素對其他微生物是沒有作用的。 近些年來流行的呼吸道疾病, 絕大部分都是病毒引起的, 對這類疾病來說, 抗生素通常是無效的。 不對症地濫用抗生素, 不但治不好病, 反而會因為抗生素的副作用而產生新的疾病狀態, 如:抗生素導致的身體內菌群失調, 誘發黴菌感染等。 更嚴重的是, 長期濫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的耐藥性, 使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覺得現在的消炎藥好像不管用了的原因。

Advertisiment
“超級耐藥茵”的出現, 就是抗生素的“傑作”。

所以, 當寶寶生病的時候, 一定要經過檢查, 確定了病因後再對症治療, 千萬不要隨便服用抗生素。

很多家長像小明媽一樣, 寶寶一病, 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寶寶輸液, 好像不輸液寶寶的病就好不了。 這也是一種錯誤觀念。 實際上, 疾病的好轉, 嚴格意義上說, 只與用藥的種類和是否對症有關, 而與給藥的方法是沒有關係的。 通常來說, 輸液只適用於疾病比較嚴重、寶寶比較小、口服藥物比較困難、不能進食進水, 或嚴重的嘔吐與腹瀉而導致脫水等情況。 對於那些病情比較輕的寶寶, 通過口服藥物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另一方面, 由於醫院是個充滿各種細菌、病毒的場所,

Advertisiment
加之輸液室的寶寶又多, 患什麼病的都有, 在這種環境中輸液, 常常會導致重複感染, 寶寶原來的病還沒好, 很容易又傳上另外的病。

任何一種病, 從發病到痊癒都有一個過程,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藥能使疾病即時而愈。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 病去如抽絲, 指望輸一兩次液就把病治好是不現實的。 而且有些病毒感染, 如普通感冒等, 多是“自限性”疾病(即發展到一定程度後, 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在沒有合併症的情況下, 一般7天左右就能自愈。 在這種情況下, 多喝熱水, 多休息, 吃一些改善症狀的藥(如退熱藥、止咳藥、治療鼻塞的藥等), 絕大多數寶寶一周左右都可以痊癒, 這和打針、輸液恢復的時間差不多。

Advertisiment

雖然口服、打針和輸液之間的區別只是用藥方法的不同, 但是其中機理以及人體吸收的快、慢和程度都有不同, 所以, 通常治療的原則應該是:能自愈的就不吃藥:能吃藥治好的就不打針;能打針治好的就不輸液。

小明媽平常愛給小明吃一些保健藥, 希望以此來預防生病。 其實, 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 任何藥物除了本身的治療作用外, 都會有副作用。 這些副作用, 有些是損害肝臟的, 有些是損害腎臟的, 有些是損害血液系統的, 還有些會對肌肉、骨骼系統有損害。 有些損害是急性的, 很快就能表現出來;而更多的損害是慢性的, 當時看不出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 損害的後果才會慢慢顯現出來,

Advertisiment
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尿毒癥等。

而且, 與接種疫苗不同, 任何疾病都不是提前吃藥所能預防的, 所以, 希望通過平常吃藥來補身體、預防疾病是沒有用的。 看來, 小明總是鬧病, 相當一部分原因都是小明媽給小明用藥過多而造成的。

其實, 家長只要給寶寶多喝水, 多吃青菜水果, 少吃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 適當吃粗糧, 保持大便通暢, 經常帶寶寶到室外活動, 呼吸新鮮空氣, 接受陽光照射, 沒病不吃藥, 有病少吃藥……一般情況下, 寶寶都能健康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