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板子都打在孩子身上

他操著一把“教育心理學”的刀, 仔細地剖析著;他喜歡用案例說話, 厭惡那種一味地把板子打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他倔強地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 人出了問題, 往往是人所生存的環境出了問題”, 他要勇敢地把網癮背後的東西揪出來。

他就是吳錦良教授。 他主持的家教診所已經成功地幫助了約20位“問題孩子”走出心理上和學習上的困境, 成功轉變為優秀少年, 近年來吳錦良在全省各地做過四十多場家庭教育報告會, 深受一些家長的好評。

指責孩子前先反省自己

(吳錦良語:現在很少有行業可以不經任何資格鑒定便可操持,

Advertisiment
那麼“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這麼重要的事情, 難道就不需要任何資格認定嗎?其實, 當今有太多父母還不具備這個資格。 他們急需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 )

不少人心裡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即父母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 把孩子養育成人, 對孩子恩深似海, 也就擁有支配孩子的全部特權。 孩子就應該唯命是從, 終生報答父母的恩情。 因此認為父母很好當。

其實不然。 孩子並沒有要求來到這個世界上, 作為父母有權力決定孩子出世與否, 而孩子沒有選擇的能力, 是父母選擇了孩子, 因此你就得為你的這個選擇負責, 並且事先做好充分準備, 為這個新生命負完全的責任。

心理分析大師佛洛德曾經把為人父母歸納為世界上三大難事之一。

Advertisiment

社會越發展, 父母就越難當, 有關孩子的問題就會顯得越來越複雜, 就像現在冒出來的網路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 不少父母賴以教育孩子的唯一資本, 就是長輩當年教育自己時的一點親身體驗, 或者是從周圍朋友、同事那裡借鑒來的一些感性經驗。 許多父母對子女教育視同喂牛養馬、栽花種草一樣, 其方法之簡單令人驚訝。

當你把手指伸出來指責孩子的時候, 請你務必反省一下自己, 是不是你出什麼問題了?是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什麼問題了?是不是你給小孩創造的環境出什麼問題了?

網癮只是冰山一角

(吳錦良語:網癮是表面現象, 其根源往往是親子教育的破裂、親子溝通的短路。

Advertisiment
如果不去徹底根治這個癥結, 不去疏通親子之間的關係, 那麼還會有其他問題接二連三出現。 )

“‘網癮’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它只是一個切入口, 表面現象的下面才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親子關係出現了矛盾, 是家庭教育出現了重大的問題。 人是環境的產物, 人出現了問題, 往往是他所生存的環境出了問題, 才造成了他的一些行為。 ”吳錦良經常強調的一個觀點, 就是“孩子的問題在家長”。

“孩子為什麼會寧願上網和陌生人聊天, 也不願意和家長談話?孩子為什麼把自己心裡的秘密向外人傾訴, 而對家長卻是關閉著的?孩子為什麼會把自己藏在電腦遊戲裡, 他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是不是出什麼問題了?你覺得你現在瞭解你的孩子嗎?你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Advertisiment
你知道嗎?”吳錦良的問題如同連珠炮, 直指家長。

吳錦良對於時下一些家長和孩子缺乏起碼的溝通感到非常擔憂。 他拿起一個現成的案例講給記者聽, “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她上初中的小孩到我這兒來, 我問那小孩, 他平時最高興做的事情是什麼, 他告訴我, 他最高興的事情就是不回家。 這時候, 他媽媽在旁邊插嘴說, ‘是的。 吳教授, 他最不愛回家了, 因此如果他的表現好, 我們就允許他不用回家’。 ”

“天哪!這算是什麼話?太可笑了。 ”吳錦良雙手一攤, 一臉苦笑, “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 家應該是溫暖的港灣, 快樂的天堂。 而在這個小孩心裡, 竟然成了地獄。 而更可怕的是,

Advertisiment
家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把這作為獎勵孩子的獎品, 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講給外人聽。 你說, 這算這麼回事?”

吳錦良告訴記者, 他接觸了一些所謂的網癮小孩, 發現他們其實是一群非常不快樂的孩子, 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價值無法得到認可, 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快樂, 因此就把自己麻醉在遊戲中, 隱藏在網路裡。

支招

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

節假日佔據孩子全部時間的五分之二以上, 合理安排好節假日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暑假馬上開始了, 家長們千萬別把小孩圈在家裡, 別把他扔給電腦, “很多家長, 只求守得住小孩的身, 不要在外面闖禍, 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就可以了, 至於孩子在家裡幹什麼就不管了, 甚至有些家長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有意識地讓孩子玩網路遊戲, 以企圖圈住他的人。這種行為是非常危險的。”

在孩子的節假日,有的父母為之排滿了外語、寫作、電腦、鋼琴、繪畫等輔導班,弄得孩子疲勞不堪,也有部分家長在假期裡則過分放縱孩子,由著他們盡情玩耍,毫無節制地沉溺於遊戲、網路,很多壞習慣就在假期裡養成了,以後想改正也非常困難。

較好的安排,就是要注意動靜搭配,勞逸結合。

一、由於平時學習比較緊張,假期應該適當多安排一些時間用來休息。因此,不能把假期的節目單安排得過滿。尤其要注意孩子心理與情緒方面的承受能力。

二、鼓勵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要注意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利用節假日讓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學會交往、學會辦事、學會正確競爭。

案例

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但是,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事件重播

李沖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牆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後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錯誤。他為什麼不批評東東?”

媽媽說:“衝衝,你又淘氣了!我對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麼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麼聽話!老師什麼時候批評她了?我再說一遍……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你,為什麼不批評其他小朋友?”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李沖不耐煩了。

“你不要聽我也要說。你倒告訴我呀,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你,為什麼不批評其他小朋友?”媽媽像往常一樣說個沒完。

“媽媽你真囉唆,不跟你說話了。”

與媽媽談話總是那麼掃興收場。李沖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談話了。一次他對小朋友說:“我什麼也不告訴媽媽了。要是我一開始跟她說,她就會沒完沒了。”

分析點評

許多父母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孩子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你與他的溝通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願聽,甚至感到厭煩,那麼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沖只希望媽媽理解他心裡的委屈,卻又被媽媽批評了一頓,這樣的談話怎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1.把握和孩子談話的時機

與孩子談話並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一般說來,當孩子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學習和娛樂的時候,父母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干擾。只有當孩子在比較空閒的時候,或者從一種活動轉換到另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他才比較願意與父母交談。比如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問題的時候。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一樣,父母應努力去創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2.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一樣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與孩子談話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慣于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麼巨大的矛盾!它只會導致孩子害怕與父母交談。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體貼入微的理解代替諄諄教誨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麼合乎情理。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當你覺得孩子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告,不要教誨,不要訓斥。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你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生,孩子也才能接受你的談話,並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沖一樣的情形,你首先就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分析一下教師為什麼這樣做(比如教師可能沒有瞭解全面),暫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再從教育的角度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交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企圖圈住他的人。這種行為是非常危險的。”

在孩子的節假日,有的父母為之排滿了外語、寫作、電腦、鋼琴、繪畫等輔導班,弄得孩子疲勞不堪,也有部分家長在假期裡則過分放縱孩子,由著他們盡情玩耍,毫無節制地沉溺於遊戲、網路,很多壞習慣就在假期裡養成了,以後想改正也非常困難。

較好的安排,就是要注意動靜搭配,勞逸結合。

一、由於平時學習比較緊張,假期應該適當多安排一些時間用來休息。因此,不能把假期的節目單安排得過滿。尤其要注意孩子心理與情緒方面的承受能力。

二、鼓勵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要注意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利用節假日讓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學會交往、學會辦事、學會正確競爭。

案例

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但是,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事件重播

李沖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牆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後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錯誤。他為什麼不批評東東?”

媽媽說:“衝衝,你又淘氣了!我對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麼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麼聽話!老師什麼時候批評她了?我再說一遍……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你,為什麼不批評其他小朋友?”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李沖不耐煩了。

“你不要聽我也要說。你倒告訴我呀,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你,為什麼不批評其他小朋友?”媽媽像往常一樣說個沒完。

“媽媽你真囉唆,不跟你說話了。”

與媽媽談話總是那麼掃興收場。李沖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談話了。一次他對小朋友說:“我什麼也不告訴媽媽了。要是我一開始跟她說,她就會沒完沒了。”

分析點評

許多父母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孩子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你與他的溝通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願聽,甚至感到厭煩,那麼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沖只希望媽媽理解他心裡的委屈,卻又被媽媽批評了一頓,這樣的談話怎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1.把握和孩子談話的時機

與孩子談話並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一般說來,當孩子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學習和娛樂的時候,父母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干擾。只有當孩子在比較空閒的時候,或者從一種活動轉換到另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他才比較願意與父母交談。比如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問題的時候。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一樣,父母應努力去創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2.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一樣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與孩子談話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慣于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麼巨大的矛盾!它只會導致孩子害怕與父母交談。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體貼入微的理解代替諄諄教誨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麼合乎情理。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當你覺得孩子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告,不要教誨,不要訓斥。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你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生,孩子也才能接受你的談話,並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沖一樣的情形,你首先就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分析一下教師為什麼這樣做(比如教師可能沒有瞭解全面),暫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再從教育的角度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交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