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比較當激勵

不光是在二胎家庭, 其實大多獨生子女的孩子也—度被一位叫作“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著成長。 身為倆寶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 為了糾正一個孩子的壞習慣或激勵孩子, 總是無意中會和另一個孩子作對比。 殊不知, 這種“變相激勵”, 很可能會為倆寶的關係埋下隱患。

不久前, 小編探訪了幾位同樣也有兄弟姐妹的倆寶父母, 問他們:“有兄弟姐妹, 最在意父母做什麼?”, 本以為他們大多會回答‘偏心”, 可是, 我得到回答最多的答案卻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作比較”。 他們坦言, 當父母有意無意之間說出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較的話語時,

Advertisiment
比如, “你的髮型要是像哥哥一樣俐落就好了”或者“你能不能像你姐姐一樣乖巧瞳事讓我省點心啊”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會讓自己感到非常不舒服, 甚至在—段時間, 還會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懷恨在心。

父母在手足之間進行比較, 會將倆寶置身于競爭的對立面

反觀曾經被和自己兄弟姐妹對比著成長的他們, 如今也已經做了兩個孩子父母, 但其實他們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也會忍不住將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作對比:“弟弟怎麼沒有哥哥小的時候吃輔食好”“弟弟要是能和姐姐小時候一樣能每晚睡個安穩覺就好了”等等。 是的, 在二胎家庭中, 父母總是忍不住拿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比較。 究其原因,

Advertisiment
父母這麼做, 往往出於這兩個方面的因素:1其中一個孩子的表現沒能如父母的願, 讓父母很不高興。 2.父母希望通過比較, 激勵另一個孩子, 讓他變得同樣出色。

其實, 父母在手足之間進行的比較, 很有可能把家中的兩個孩子放在競爭的對立面, 在孩子之間造成輸和贏關係。 這種比較, 還可能造成孩子之間激烈的競爭, 成為孩子之間矛盾和衝突的導火索。 因為,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比較時, 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貶低一方。 如果父母對二寶說, “每天早上你要是能像你哥哥那樣, 不磨磨蹭蹭, 快速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就好了”。 這句話給孩子的感受是:1.自己做事磨磨蹭蹭, 整理自己房間的速度太慢。 2哥哥做事俐落、得到父母的表揚。

Advertisiment
3哥哥做事快的結果是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讓自己受到父母的責駡。

因此, 父母對孩子比較的話語不僅不能對改善孩子的行為起到促進作用, 反而會引起孩子反感, 在孩子之間埋下衝突的根源。 那麼, 父母該如何避免生活中這些可能會引起另一個孩子不快的比較呢?

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與很多父母所希望的不一樣, 在二胎家庭中, 兩個孩子在家中和睦相處、互相照顧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很多時候, 一個家庭中, 當第二個孩子來臨之後, 同胞手足之間便開始出現競爭、對抗和嫉妒的潛在心理和微妙關係,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同胞競爭/同胞嫉妒(sibling rivalry)”的現象。 通常, 家中年幼的、或者是處於劣勢的孩子常常會感到有壓力,

Advertisiment
因此, 他會竭盡全力追尋和表現自己不同于兄弟姐妹的方面。 而對於孩子之間的這種差異, 父母常常在不經意之間給他貼上各種標籤。 比如, 大寶喜歡讀書、喜歡鑽研, 父母就說老大是家裡的“學霸”。 二寶I生格豪爽, 樂於交朋友, 父母就叫老二“俠士”。 或者, 老大好動, 富有運動細胞, 父母就稱老大“運動健將”。 老二好靜, 多思考, 父母就說老二是“思想者”等等。 被貼上各種標籤的孩子, 為了使自己與所貼標籤的稱號相一致, 而不得不加倍努力, 從而給自己增加很大的壓力, 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標籤效應”。 此外, 標籤也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因為他可能會認為, 無論自己怎麼努力, 都不能取得其他兄弟姐妹所取得的成績,
Advertisiment
因此, 他對自己而失去信心。 比如, 被稱為“學霸”的大寶, 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可能和二寶一樣擁有社交能力。 而被標為“俠士”的二寶, 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即使不停努力, 也不可能取得如老大一樣的成績。

承認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個性

每個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和特點, 他們的愛好、潛力和發展速度也是幹差萬別。 面對孩子不合自己意的行為, 父母時不時會說道:“你弟弟比你小, 但他總能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 ”“為什麼姐姐4歲半就開始識字了, 而你5歲多了還不能。 ”父母對擁有不同個性孩子所做的比較, 說明父母否認了孩子之間個性的差異, 以同一要求和標準對待自己的孩子。

因此, 父母與其關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倒不如接受並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專注每個孩子身上的長處和優勢,並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比如,父母可以具體描述孩子讓你覺得不舒服的行為,而不是拿另一個孩子比較。“你吃飯的時候怎麼把衣服弄這麼髒,弟弟那麼小都不至於像你這樣。”更好的說法可以是“你的衣服上有很多飯漬,小心些慢慢吃”;或者把“你如果能像姐姐一樣努力的話,你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變換成“我對你有信心,如果你願意在學習上多花—點時間,你一定會得到好成績的”;把“不要頂嘴,你哥哥從來沒有用這樣的方法和我說話”變成“媽媽希望你能用平靜的聲音,告訴我你為什麼生氣了”。

公平對待,遵循每個孩子的發展特性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教授凱薩琳·孔戈爾,根據自己對384個家庭中兄弟姐妹及其父母關係的研究顯示: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表示,自己對某一個孩子,特別是老大更偏愛。因此,要避免在孩子之間進行比較,父母切忌偏袒某一個孩子,而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用更公平以及更符合每個孩子發展特性的方式對待每個孩子。比如,買東西時,給家裡的孩子根據他們的需要各買一份,有什麼吃的、玩的,也要公平在孩子之間分配,讓每個孩子擁有自己專屬的玩具和“財產”。

當然,這裡的公平不是絕對的公平,而是指根據孩子實際需要的公平。比如,5歲的孩子每天8點上床睡覺,但8歲的孩子卻可以待到9點才上床,父母可以明確給孩子說明大孩子為什麼可以做,而不是武斷地採用—刀切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在8點上床睡覺。

倒不如接受並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專注每個孩子身上的長處和優勢,並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比如,父母可以具體描述孩子讓你覺得不舒服的行為,而不是拿另一個孩子比較。“你吃飯的時候怎麼把衣服弄這麼髒,弟弟那麼小都不至於像你這樣。”更好的說法可以是“你的衣服上有很多飯漬,小心些慢慢吃”;或者把“你如果能像姐姐一樣努力的話,你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變換成“我對你有信心,如果你願意在學習上多花—點時間,你一定會得到好成績的”;把“不要頂嘴,你哥哥從來沒有用這樣的方法和我說話”變成“媽媽希望你能用平靜的聲音,告訴我你為什麼生氣了”。

公平對待,遵循每個孩子的發展特性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教授凱薩琳·孔戈爾,根據自己對384個家庭中兄弟姐妹及其父母關係的研究顯示: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表示,自己對某一個孩子,特別是老大更偏愛。因此,要避免在孩子之間進行比較,父母切忌偏袒某一個孩子,而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用更公平以及更符合每個孩子發展特性的方式對待每個孩子。比如,買東西時,給家裡的孩子根據他們的需要各買一份,有什麼吃的、玩的,也要公平在孩子之間分配,讓每個孩子擁有自己專屬的玩具和“財產”。

當然,這裡的公平不是絕對的公平,而是指根據孩子實際需要的公平。比如,5歲的孩子每天8點上床睡覺,但8歲的孩子卻可以待到9點才上床,父母可以明確給孩子說明大孩子為什麼可以做,而不是武斷地採用—刀切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在8點上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