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用“你就這樣了”說孩子

有一位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聽寫, 為了讓他們動作快一點兒, 老師就早早地喊:“第一個詞語――”還有幾個小傢伙沒準備好, 急忙在翻本子。 班級裡有一個慢性子, 連本子都沒拿到手。 老師看到他的本子還在前面的桌子上, 沒傳下去(班級交本子都按組交, 發的時候一般都讓同學從前往後傳), 就對他喊:“陳浩, 你的本子在前面, 去拿回來!”話音剛落, 一個常愛搗蛋的小傢伙――丁博韜, 嘻嘻哈哈地開起玩笑來了:“哈哈, 第一個詞語是陳浩, 哈哈――”班級裡的其他孩子聽見了, 也嘻嘻哈哈地笑起來啦!

這位老師當時挺生氣,

Advertisiment
但想想也還確實蠻好笑的, 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孩子們看老師笑了, 更樂了。 於是老師說:“等下再寫一個丁博韜。 ”大家笑得更歡了, 丁博韜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來。 接下來, 就開始聽寫了。

對淘氣的孩子, 拉下臉來訓斥是一種方法, 跟他開個玩笑也是一種方法。 不敢說第二種肯定好用, 但有時候兩種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可以更加生動一些。

沒有任何單一或成套的管教方式適合所有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父母應該瞭解自己的孩子的個性和情緒, 採取合適的管教方法。

小娟上初二了, 她的學習成績在班裡位居前十名。 但是, 小娟近半年來令人驚詫的所作所為讓父母傷透了腦筋。

Advertisiment

初二一開學, 小娟就與班裡新轉來的一個叫妞子的女同學交上了朋友。 這個妞子的父母離異, 她隨父親生活, 父親幾乎不管她的生活和學習。 她有不少社會上的朋友, 吃飯、喝酒、抽煙、蹦迪、打架、穿奇裝異服、蹺課、早戀, 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榜樣。 但小娟對她特別欣賞和同情, 效仿她的打扮, 模仿她的個性, 跟她一起出去吃飯、約會、抽煙、喝酒。

小娟自幼聰明乖巧, 雖然性格有些倔強, 但一直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父母剛開始發現小娟的變化, 很生氣, 也動手打過她, 撕爛過她的露背裝, 踩壞她的夾頭髮的電髮夾。 可是, 小娟並不畏懼, 相反卻更晚地回家, 千方百計地找藉口出去, 有兩次還喝醉了回來。

Advertisiment
父母很難過, 無奈地抱怨她:“你就這樣了!”

夜深了, 小娟還沒有回家。 一次又一次, 她總是這樣, 媽媽吃不下飯, 漫無目的地四處尋找。 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究竟是什麼使女兒變成了這樣?小娟是不是真的像媽媽理解的那樣:“你就這樣了!”?

其實不然。 對這種孩子, 需要的是耐心, 是引導。 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交談一次, 指出其應該怎麼做, 對於不適當的行為指出危害性, 並靜待她能有最佳的表現。 至於能事先接受警示的前者, 當然也比較容易管教。

在有效處理任何不滿意的行為之前, 父母心須先採取一種客觀的態度――保持中立。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 先不要情緒化或直覺地加以反應, 而要退後一步, 盡可能保持中立。 以下有些指標,

Advertisiment
可以幫助父母有效地思考孩子的行為:

1、去思考孩子的行為, 而不是動機。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願意換衣服的事實上, 而不要把事情想成孩子不願意換衣服, 是因為她想照自己的方式穿。

2、先不要氣惱, 而要先問自己:“這樣的行為是否真的很重要?”

3、再問自己, 真的夠客觀嗎?孩子的行為究竟有多壞?這種行為常發生嗎?還是偶爾為之?

4、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 如果父母經常用的管教方式是下列情形:

常對孩子咆哮或大聲叫喊、常拒絕孩子的要求、非出自本意地懲罰孩子、常和孩子爭吵、要孩子承諾下次不再犯了(無論什麼事)、威脅孩子、嚴厲懲罰孩子偶犯的過失、覺得無力管教孩子、常向孩子讓步。

那麼, 請父母們好好地思考一下,

Advertisiment
因為上述的方式都有不足和缺陷, 父母就很需要改進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