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用“教育”毀了孩子的童年

在許多家長看來, 學齡前兒童蒙昧無知, 只知道玩耍闖禍, 調皮搗蛋, 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 所以必須及早灌輸科學知識, 否則孩子的童年就荒廢了。 這樣的看法看似負責任, 其實很容易踏入誤區。

這樣的早教很可怕

暑假後開班第一天, 幼稚園邀請家長陪孩子一起上一堂公開課。 說是公開課, 其實是集體做遊戲。 我給中班的孩子們講了一個啟發想像力的童話故事。

故事大意是:在冬天的一個寒冷的夜晚, 下了一整夜的大雪。 第二天清晨, 天晴了, 大雪將原野覆蓋了起來, 非常美麗。 小白兔和大公雞等小動物都出來散步了,

Advertisiment
它們在雪地上留下了各自的腳印, 就像漂亮的圖畫:小白兔的腳印像一朵朵梅花, 大公雞的腳印像一片片竹葉……

故事講完了, 我向孩子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小花蛇和小青蛙沒有出來散步呢?孩子們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 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

“小花蛇和小青蛙愛睡懶覺, 不乖!”

“小花蛇和小青蛙可能找不到鞋子了, 睡覺前沒有擺好。 ”

“小青蛙怕被小花蛇吃掉, 不敢出來。 小花蛇正在洞口埋伏呢, 沒工夫散步。 ”

“小花蛇和小青蛙身上沒有毛, 不穿毛衣出來散步太冷了。 它們怕冷不敢出來。 ”

孩子們的回答充滿意趣, 我對每一個孩子都予以鼓勵。 家長們也對每一個回答報以掌聲, 孩子們被刺激得很興奮。

Advertisiment
看大家都說完了, 我問:“還有嗎?還有別的答案嗎?”我的本意是讓孩子們開動腦筋, 發揮想像力, 給這個童話故事增添更多奇異的色彩, 沒想到小雨的媽媽會錯了意, 她以為我對孩子們的回答不滿意。

我看到小雨媽附在兒子耳邊說了一句什麼, 小雨疑惑地扭頭盯著媽媽看。 在媽媽的一再慫恿下, 小雨不情願地舉起了手, 站起來說:“因為小花蛇和小青蛙是冷血動物, 在冬眠。 ”

掌聲四起, 但鼓掌的都是家長, 孩子們則一起吃驚地看著小雨——他們不知道冷血、冬眠是什麼意思, 更奇怪小雨有如此高深的學問。

這時, 家長們紛紛向小雨豎大拇指, 誇他懂得多、早慧, 接著誇小雨媽教子有方。 小雨不好意思地漲紅了臉, 而小雨媽一臉得意,

Advertisiment
禮貌地謙虛著。

我感到很尷尬, 事實上我很憤怒, 家長們破壞了我的遊戲!我不想恭維小雨媽的作弊, 更對家長們讚賞小雨的所謂“早慧”驚訝不已。 如果科學知識代替了童心, 童年還叫童年嗎?如果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 孩子們還會有想像力嗎?標準答案式的學前教育, 實際上是對兒童天性的漠視, 是對兒童成長秩序的違背。 家長對遊戲急功近利地干預, 讓本應充滿詩情畫意的傾聽體驗和想像力的釋放過程, 淪為了狹隘的理性教學及知識灌輸的工具, 讓兒童充滿夢幻和靈性湧動的精神世界被肢解。 這樣的早慧實在太可怕!

記得小雨上小班的時候就問過我:“老師,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聖誕老人?”對於我肯定的回答他半信半疑。

Advertisiment
還有一次, 我朗讀童話故事, 他突然大笑起來, 說山羊和狼都是動物, 不會說話, 還說我在騙人。 他會背不少唐詩, 背得字正腔圓, 他甚至會背一半乘法口訣, 在幼稚園早有“神童”之稱。 可以想像, 他在家接受了怎樣“務實”的教育。 小雨媽一定是害怕兒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教孩子搶跑, 而不顧因搶跑犯規被取消比賽資格的風險, 多麼可怕!我不是在危言聳聽, 試想, 一個不相信童話、視神話為騙局的孩子, 長大後會有審美能力和想像力嗎?而沒有審美能力和想像力, 他該多麼無趣。

這樣的淘氣應讚賞

學前教育的最佳方式是什麼?不是移植小學的課堂教育, 而是遊戲。 遊戲不單純是一種活動, 更是一種精神。 作為一種活動,

Advertisiment
遊戲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作為一種精神, 遊戲是孩子成長的心理狀態和體驗方式。 可以說, 兒童的幻想與詩意、自由與歡愉、激情與衝動、活潑與靈性、好奇中的興奮、天真中的幽默、對鄉土自然的親近、對童話世界的嚮往, 無不是遊戲精神的體現。 遺憾的是, 許多家長對此沒有充分的認識。

碩碩媽告訴我, 碩碩有一個壞習慣, 喜歡大便的時候唱歌, 唱得格外陶醉, 至於唱的是什麼, 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碩碩媽干涉過幾回, 完全無效。 我對碩碩媽說:“不要緊張, 小傢伙只是在遊戲, 由他去好了。 ”後來碩碩告訴我, 因為又坐在馬桶上唱歌, 他被媽媽打了一頓。

泉泉媽告訴我, 泉泉非常淘氣, 淘起來花樣百出。 媽媽讓他學習刷碗,他就把刷乾淨的碗底對底、口對口地摞起來,像搭積木,不夠了就把碗櫃裡的碗碟都搬出來。泉泉媽一進廚房,嚇得一動不敢動,唯恐嚇到泉泉,弄塌了他的“碗屋”。泉泉媽對我說:“您看這孩子,哪是刷碗啊,分明是在玩碗嘛!”我回答:“是啊,孩子就是在玩,由他去好了,大不了讓他下次玩不那麼容易碎的東西。”後來我問泉泉,最近在家刷碗了嗎?他垂頭喪氣地說,媽媽不讓他進廚房,進了要挨打。

碩碩坐在馬桶上唱歌,自娛自樂,何罪之有?據說鋼琴家郎朗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就是3歲洗澡時用塑膠玩具在浴缸上敲出來的。泉泉能把碗碟摞得那麼高,高到嚇得媽媽一動不敢動的程度,可見其膽大心細,他可能對比了碗口的大小,靠感覺調整了碗的重力平衡,難道不該得到讚賞嗎?但他們真正的早慧創舉都被斥為“淘氣”,被無情地打壓,多麼可惜。

我帶孩子們給幼稚園的花澆水時,一個小姑娘一邊澆水一邊嘴裡念念有詞:“喝吧,喝吧,快點長大。”這是她內心遊戲精神的流露。另一個小姑娘與我近距離對視,發現我的瞳孔上有她的影像,非常好奇,對我說:“老師別眨眼,千萬別眨眼,當心擠到我,等我走開你再眨。”逗得我哈哈大笑。這時候,我只想陪她歡笑,不會給她講授光學原理,不會給她標準答案。我在心裡說,玩吧,笑吧,體驗吧,積累吧,等你上了中學,在物理課上學到光學那一課,或許會對映射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吧?那時,你的會心一笑就是對我這個幼稚園老師最好的報答。

孩子玩遊戲不僅應該被允許,更應該被鼓勵,因為遊戲貫穿學前教育全過程,而且是學前教育的靈魂,也是評判早期教育品質的尺規。缺少遊戲、被提前灌輸了過多標準答案的孩子,其實心中已早早埋下了厭學的種子,後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早教虧老本

讓遊戲精神成為學前教育的靈魂,實質是捍衛童年、呵護天性、善待成長,不是不講科學,恰恰是遵循科學規律,那些提前向孩子灌輸科學知識的行為反倒是背離科學精神的。但是,在許多家長看來,學齡前兒童蒙昧無知,只知道吃喝拉撒、玩耍闖禍,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必須及早灌輸科學知識,否則孩子的童年就荒廢了。這樣的看法看似負責任,其實很容易踏入誤區。

莉莉媽第一次跟我說莉莉在上奧數啟蒙班的時候,我以為她在開玩笑,直到她向我出示了一道奧數題,我才知道她是當真的。

這道奧數題是:“30個小朋友排隊去參觀,平均分成2隊,小華排在第一隊,她的前面有3人,她的後面有幾人?”

我驚呼:“這樣的題對5歲的莉莉太難了!幼稚園只學數數兒,連加減法都不學。”

莉莉媽不以為然地說:“難什麼難?奧數班4歲的孩子都會做。唉,莉莉啟蒙得太晚了!”

自從上了奧數啟蒙班,我發現莉莉越來越不快樂了,總說自己是“笨蛋”“蠢材”,玩遊戲時明顯自信心不足,很少舉手回答問題。

我提醒莉莉媽,不可揠苗助長,如果莉莉的自信心和好奇心被摧毀,是斷然學不好奧數的,即使莉莉以後喜歡上奧數,在幼升小、小升初的過程中占得先機,但賠上快樂童年這個老本也是划不來的。“要知道,童年過去就過去了,不可能重來,讓孩子多玩一玩,多笑一笑,不好嗎?”我語重心長地說。但是莉莉媽不為所動,她認為自己在對莉莉進行最好的早教,理由居然是幼兒奧數啟蒙班的學費是所有早教班中最貴的。

像莉莉媽這樣的家長為數不少。相比之下,楊怡爸這樣的家長就顯得鳳毛麟角了。

楊怡是中班的男孩,長得又黑又瘦,說話有點口吃,經常被小朋友們取笑,但楊怡從來不惱。楊怡喜歡畫畫,爸爸就把他送到美術啟蒙班。楊怡爸對啟蒙班的老師說:“我兒子是來玩的,不準備以後參加藝考,您只要讓他開心就可以了。”

楊怡對畫畫入了迷,回到家就在牆上塗鴉。楊怡爸心疼家裡的裝修,就買來白紙掛在牆上,引導楊怡畫在紙上。楊怡把紙畫滿了,接著往牆上畫。我去家訪的時候,只見客廳1.5米以下的牆壁全被楊怡幼稚的筆觸佔領了,非常難看。

我說:“為什麼不要求孩子畫在紙上?”畫在紙上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標準答案”那樣理所當然。

楊怡爸幽默地回答:“是應該畫在紙上,但為什麼不能畫在牆上呢?敦煌的畫不是都在牆上嗎?”

我說:“那也不能由著孩子胡來啊!”

楊怡爸憨憨地笑笑,說:“因為我小時候也這樣幹,沒少挨爸爸打,後來我發誓再也不畫了。我恨畫畫,它老讓我挨打。”

“您是怕孩子像您那樣放棄畫畫?”

“不,我怕他放棄快樂。”楊怡爸給我算了一筆賬,“全家的牆壁重新刷乳膠漆,費用不超過1萬元,對我來說不是小數目,但跟孩子的童年快樂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最後,他一板一眼地說,“我的切身體會是:童年的快樂是人一生的老本,虧不得。”

楊怡爸開明的早教思想讓我非常佩服,他對孩子的包容心更令我感動。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楊怡在幼稚園那麼快樂了,因為他有自信心,家就是他的自信心加油站,而爸爸給他加油的方式就是尊重孩子的童心,放手讓孩子遊戲,引導而不是約束孩子的探索欲。

媽媽讓他學習刷碗,他就把刷乾淨的碗底對底、口對口地摞起來,像搭積木,不夠了就把碗櫃裡的碗碟都搬出來。泉泉媽一進廚房,嚇得一動不敢動,唯恐嚇到泉泉,弄塌了他的“碗屋”。泉泉媽對我說:“您看這孩子,哪是刷碗啊,分明是在玩碗嘛!”我回答:“是啊,孩子就是在玩,由他去好了,大不了讓他下次玩不那麼容易碎的東西。”後來我問泉泉,最近在家刷碗了嗎?他垂頭喪氣地說,媽媽不讓他進廚房,進了要挨打。

碩碩坐在馬桶上唱歌,自娛自樂,何罪之有?據說鋼琴家郎朗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就是3歲洗澡時用塑膠玩具在浴缸上敲出來的。泉泉能把碗碟摞得那麼高,高到嚇得媽媽一動不敢動的程度,可見其膽大心細,他可能對比了碗口的大小,靠感覺調整了碗的重力平衡,難道不該得到讚賞嗎?但他們真正的早慧創舉都被斥為“淘氣”,被無情地打壓,多麼可惜。

我帶孩子們給幼稚園的花澆水時,一個小姑娘一邊澆水一邊嘴裡念念有詞:“喝吧,喝吧,快點長大。”這是她內心遊戲精神的流露。另一個小姑娘與我近距離對視,發現我的瞳孔上有她的影像,非常好奇,對我說:“老師別眨眼,千萬別眨眼,當心擠到我,等我走開你再眨。”逗得我哈哈大笑。這時候,我只想陪她歡笑,不會給她講授光學原理,不會給她標準答案。我在心裡說,玩吧,笑吧,體驗吧,積累吧,等你上了中學,在物理課上學到光學那一課,或許會對映射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吧?那時,你的會心一笑就是對我這個幼稚園老師最好的報答。

孩子玩遊戲不僅應該被允許,更應該被鼓勵,因為遊戲貫穿學前教育全過程,而且是學前教育的靈魂,也是評判早期教育品質的尺規。缺少遊戲、被提前灌輸了過多標準答案的孩子,其實心中已早早埋下了厭學的種子,後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早教虧老本

讓遊戲精神成為學前教育的靈魂,實質是捍衛童年、呵護天性、善待成長,不是不講科學,恰恰是遵循科學規律,那些提前向孩子灌輸科學知識的行為反倒是背離科學精神的。但是,在許多家長看來,學齡前兒童蒙昧無知,只知道吃喝拉撒、玩耍闖禍,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必須及早灌輸科學知識,否則孩子的童年就荒廢了。這樣的看法看似負責任,其實很容易踏入誤區。

莉莉媽第一次跟我說莉莉在上奧數啟蒙班的時候,我以為她在開玩笑,直到她向我出示了一道奧數題,我才知道她是當真的。

這道奧數題是:“30個小朋友排隊去參觀,平均分成2隊,小華排在第一隊,她的前面有3人,她的後面有幾人?”

我驚呼:“這樣的題對5歲的莉莉太難了!幼稚園只學數數兒,連加減法都不學。”

莉莉媽不以為然地說:“難什麼難?奧數班4歲的孩子都會做。唉,莉莉啟蒙得太晚了!”

自從上了奧數啟蒙班,我發現莉莉越來越不快樂了,總說自己是“笨蛋”“蠢材”,玩遊戲時明顯自信心不足,很少舉手回答問題。

我提醒莉莉媽,不可揠苗助長,如果莉莉的自信心和好奇心被摧毀,是斷然學不好奧數的,即使莉莉以後喜歡上奧數,在幼升小、小升初的過程中占得先機,但賠上快樂童年這個老本也是划不來的。“要知道,童年過去就過去了,不可能重來,讓孩子多玩一玩,多笑一笑,不好嗎?”我語重心長地說。但是莉莉媽不為所動,她認為自己在對莉莉進行最好的早教,理由居然是幼兒奧數啟蒙班的學費是所有早教班中最貴的。

像莉莉媽這樣的家長為數不少。相比之下,楊怡爸這樣的家長就顯得鳳毛麟角了。

楊怡是中班的男孩,長得又黑又瘦,說話有點口吃,經常被小朋友們取笑,但楊怡從來不惱。楊怡喜歡畫畫,爸爸就把他送到美術啟蒙班。楊怡爸對啟蒙班的老師說:“我兒子是來玩的,不準備以後參加藝考,您只要讓他開心就可以了。”

楊怡對畫畫入了迷,回到家就在牆上塗鴉。楊怡爸心疼家裡的裝修,就買來白紙掛在牆上,引導楊怡畫在紙上。楊怡把紙畫滿了,接著往牆上畫。我去家訪的時候,只見客廳1.5米以下的牆壁全被楊怡幼稚的筆觸佔領了,非常難看。

我說:“為什麼不要求孩子畫在紙上?”畫在紙上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標準答案”那樣理所當然。

楊怡爸幽默地回答:“是應該畫在紙上,但為什麼不能畫在牆上呢?敦煌的畫不是都在牆上嗎?”

我說:“那也不能由著孩子胡來啊!”

楊怡爸憨憨地笑笑,說:“因為我小時候也這樣幹,沒少挨爸爸打,後來我發誓再也不畫了。我恨畫畫,它老讓我挨打。”

“您是怕孩子像您那樣放棄畫畫?”

“不,我怕他放棄快樂。”楊怡爸給我算了一筆賬,“全家的牆壁重新刷乳膠漆,費用不超過1萬元,對我來說不是小數目,但跟孩子的童年快樂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最後,他一板一眼地說,“我的切身體會是:童年的快樂是人一生的老本,虧不得。”

楊怡爸開明的早教思想讓我非常佩服,他對孩子的包容心更令我感動。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楊怡在幼稚園那麼快樂了,因為他有自信心,家就是他的自信心加油站,而爸爸給他加油的方式就是尊重孩子的童心,放手讓孩子遊戲,引導而不是約束孩子的探索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