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孩子傳遞“牙醫恐懼”

乳牙健康關係到寶寶的營養攝入、外貌和恒牙的生長。 許多新手爸媽都知道, 別等寶寶牙疼才去看牙醫, 但很多人還是不清楚究竟該什麼時候帶寶寶見牙醫。 醫生建議, 最遲一歲要帶孩子做人生第一次口腔檢查, 並且就寶寶口腔護理諮詢醫生。 有許多寶寶畏懼口腔檢查, 其實, 這種“牙醫恐懼”的來源很可能是父母。

病例:

出生一年未刷過牙

寶寶患嚴重牙齦炎

“現在一兩歲寶寶乳牙變黃、爛牙, 甚至患牙齦炎的情況並不罕見。 ”牙醫說, 有個一歲左右的寶寶患嚴重牙齦炎, 牙齦紅腫, 一問才知, 自他出生以來,

Advertisiment
父母從沒有給他刷過牙。 更常見的情況是乳牙變黃, 有些寶寶一長牙就出現齲齒。

在一些家長的觀念中, “寶寶長牙了才需要刷牙”。 “我們主張, 寶寶的口腔護理要從出生後開始, 不能等到長牙才開始講究口腔衛生。 ”趙瑋說, 小於六個月的寶寶靠喝奶來攝取營養, 六個月後的寶寶則會進食輔食以及果汁、優酪乳等, 這些食物以流質居多, 易附著于口腔周圍的軟組織黏膜上, 如果不注意清潔, 就會變成細菌滋生的溫床。

牙醫指出, 如今醫學界主張嬰兒口腔護理要提前到孕期, 媽媽在懷孕時就要注意口腔衛生, 給寶寶打下好的基礎。

護牙:

一歲最好戒掉“臨睡奶”

寶寶第一次口腔檢查的內容包括評估口腔發育情況, 對家長進行口腔護理指導。

Advertisiment
不過, 寶寶出牙前, 最好爸媽先來看牙醫, 提前瞭解口腔護理知識。

“從寶寶的長牙進度和配合度方面考慮, 第一次口腔檢查要在一歲前進行。 ”牙醫表示, 太小的寶寶不能理解口腔醫生的指令, 配合得不好。 如果晚於一歲, 一些潛在的口腔問題可能無法及時被發現。 相當多的寶寶6個月左右乳牙萌出, 到1歲時已經長出6到8顆乳牙。 如果到一歲時還沒有長出第一顆牙, 可能和先天缺牙、缺乏咀嚼刺激等因素有關, 需要醫生詳細檢查評估。

很多已經長牙的寶寶仍喜歡臨睡前喝奶, 或者半夜醒來喝一頓“夜奶”, 這樣做會否有齲齒風險?牙醫指出, 喝奶粉的寶寶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 對於大於一歲的奶粉寶寶來說,

Advertisiment
堅持臨睡前喝奶和喝“夜奶”, 常常出於心理依賴, 最好戒掉“夜奶”, 喝“睡前奶”後一定要清潔牙齒。

對於小於一歲的寶寶, 晚上喝奶尤其是喝完夜奶後應該刷牙, 或者用紗布蘸水清潔口腔。 如果寶寶抗拒上述清潔舉措, 至少要喝點水沖淡口腔黏膜上的殘留物, 再去睡覺。 否則, 日積月累就有發生齲齒的風險。

不過, 不要以為只有奶粉寶寶才有齲齒風險, 母乳寶寶就可高枕無憂。 牙醫指出, 和奶粉相比, 母乳致齲的風險要低得多, 但媽媽也要注意每天給寶寶清潔口腔。

看牙:

見牙醫前別說這些“鼓勵話”

小朋友常有“牙醫恐懼”, 剛坐到檢查椅上就哭鬧掙扎, 有的寶寶甚至會在檢查時劇烈嘔吐, 導致檢查進行不下去。 為了讓寶寶消除恐懼,

Advertisiment
父母想盡辦法, 比如檢查前鼓勵孩子“要勇敢”, 許諾檢查完就可獲得獎勵等, 其實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我們發現, 少數人害怕口腔檢查是因為曾有不愉快的經驗, 更多孩子的恐懼常常來自父母言語行為間的暗示。 ”趙瑋說, 有個小朋友第一次做口腔檢查很害怕, 媽媽鼓勵她“如果覺得不舒服就說出來”, 結果話音剛落, 她馬上說“不舒服”。 鼓勵孩子“看牙時要勇敢”, 反而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看牙肯定很可怕, 才需要勇敢”。

她建議, 來做口腔檢查前, 父母不要特意說一些鼓勵的話, 諸如“要勇敢”、“一點都不疼”、“檢查時不哭的話, 就帶你去玩”等。 相反, 父母應該表現得和平時一樣, 不特意提及口腔檢查。 如果一定要做心理鋪墊,

Advertisiment
不妨說“待會兒帶寶寶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 醫生有很多新奇的玩具”, 暗示孩子口腔檢查並不特殊。

貼心指引:

寶寶牙齒日常如何護理?

長牙前清潔方案:每晚喝點涼開水, 對口腔有沖洗作用。 也可將乾淨的紗布纏在手指上, 蘸少許涼開水, 輕輕擦拭寶寶上下牙床、牙齦和舌頭, 早晚各一次。

長牙後護理方案:喝各類乳製品以及鮮榨果汁、吃水果後應漱口。 使用指套牙刷、紗布、乳膠牙刷等, 早晚各清潔口腔一次。 鼓勵大齡寶寶自行刷牙, 或啃咬乳膠牙刷、牙膠, 啃咬也能起到一定的清潔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