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問卷調查都表明,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打過孩子, 有的是經常打, 有的是偶爾打, 還有的是實在生氣了只能打。 大家打孩子的理由五花八門, 但都認為是為了教育孩子。
這個理由真的靠得住嗎?有研究者發現,
Advertisiment
一個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視的事實是:有的父母之所以會用特別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自己就是在這樣苛責與打罵之中長大的。 教育有它的延續性和傳承性, 上一輩的教育方式, 不自覺地就會被下一輩承襲, 並且他們會下意識地把它用在對下下一輩的教育上。 這種繼承既包括一些好的家庭教育傳統,
Advertisiment
父母因孩子犯錯而情緒失控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 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傷害、挫折、不滿沒有得到治療, 內心產生了不平衡;
第二, 父母對自己人生的某種強烈的不如意產生了情感轉移;
第三, 父母相信棍棒教育, 怒駡教育。
棍棒教育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危險性。 往往第一次打孩子是最有效果的, 當孩子再犯錯誤, 家長再以同樣的方式打罵他時, 效果就減弱了。 很多父母為了達到效果, 都會選擇不斷加碼, 加大懲罰的力度與程度,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 最後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兒童是成人之父”, 童年是否快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幸福。
Advertisiment
教育是複雜的, 面對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生命, 我們必須透過他的現在去瞭解他的過去, 瞭解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和他的成長環境,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現在和未來。 童年是一個人成長的生命背景。 如果童年生活在對抗中, 會讓一個人的成長充滿了緊張;如果童年生活在和諧中, 則會給一個人的成長帶去滋養。
有位作家小時經常挨打, 同時由於家裡住房條件差,
Advertisiment
有學者認為, 一個人內心所受到的傷害與失敗感需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讚賞與鼓勵才能彌補, “一次批評需要二十四次表揚才能使一個孩子再次恢復內心平衡”。
Advertisiment
能夠制怒, 學會自我療傷, 意識到要用別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憤怒, 標誌著父性母性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