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傷害過你的,再去傷害孩子

有位政治家曾開玩笑說, 不打孩子比讓世界上沒有戰爭還要難。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在教育孩子無效或低效時產生過打孩子的衝動,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之類的古訓, 人人耳熟能詳。 到底在教育孩子時要不要打, 怎麼打, 既是理念問題也是技術問題, 還是讓全世界的父母無比糾結的問題。

很多問卷調查都表明,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打過孩子, 有的是經常打, 有的是偶爾打, 還有的是實在生氣了只能打。 大家打孩子的理由五花八門, 但都認為是為了教育孩子。

這個理由真的靠得住嗎?有研究者發現,

Advertisiment
父母自身小時候很少挨打的, 成為父母之後打孩子也會較少, 夫妻之間關係良好的父母打孩子的也少,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耐心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打孩子的則更少, 因此他的結論是:經常打孩子、動不動就怒氣衝天的父母更應做的是對自己反省, 因為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出在自己身上。

一個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視的事實是:有的父母之所以會用特別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自己就是在這樣苛責與打罵之中長大的。 教育有它的延續性和傳承性, 上一輩的教育方式, 不自覺地就會被下一輩承襲, 並且他們會下意識地把它用在對下下一輩的教育上。 這種繼承既包括一些好的家庭教育傳統,

Advertisiment
也包括一些不好的觀念、思想。

父母因孩子犯錯而情緒失控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 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傷害、挫折、不滿沒有得到治療, 內心產生了不平衡;

第二, 父母對自己人生的某種強烈的不如意產生了情感轉移;

第三, 父母相信棍棒教育, 怒駡教育。

棍棒教育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危險性。 往往第一次打孩子是最有效果的, 當孩子再犯錯誤, 家長再以同樣的方式打罵他時, 效果就減弱了。 很多父母為了達到效果, 都會選擇不斷加碼, 加大懲罰的力度與程度,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 最後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兒童是成人之父”, 童年是否快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幸福。

Advertisiment
所以如果一個人現在感到不幸福的話, 可以回去看看自己的童年, 是不是童年時的苦澀、尷尬、無奈在影響著自己, 還可以繼續往前還原, 還原到親子關係、兄弟姊妹關係、鄰里關係上面去, 看看童年的不幸到底是哪一種關係的不順導致的。

教育是複雜的, 面對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生命, 我們必須透過他的現在去瞭解他的過去, 瞭解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和他的成長環境,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現在和未來。 童年是一個人成長的生命背景。 如果童年生活在對抗中, 會讓一個人的成長充滿了緊張;如果童年生活在和諧中, 則會給一個人的成長帶去滋養。

有位作家小時經常挨打, 同時由於家裡住房條件差,

Advertisiment
完全沒有私密性可言, 每次他一挨打都會街坊四鄰皆知, 這讓他感到雙重的痛苦, 他發誓自己做了父親後絕不打孩子。 而等到他自己真成了父親後才發現, 要做到這一點太難了, 原因在於有時候他的動怒幾乎就是情不自禁的, 他覺得自己的父親好像活在自己身體裡, 影響著他的一舉一動。 他談及這些時說, 克服父親帶給我的狂暴情緒將會是我一生的工作。 自我掙扎、自我平衡雖是件艱難的工作, 但他還是做到了, 一想到孩子的記憶中再也沒有來自父親的狂躁與羞恥, 他感到無比欣慰。

有學者認為, 一個人內心所受到的傷害與失敗感需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讚賞與鼓勵才能彌補, “一次批評需要二十四次表揚才能使一個孩子再次恢復內心平衡”。

Advertisiment
有些父母把因自己的挫折、失敗產生的糾結、沮喪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經常對孩子一些小的行為小題大做, 使孩子生活在恐懼與無所適從之中。 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 往往情感特別容易發生波動, 特別不穩定。 對所有父母而言, 我們都要經常思考, 我們總是有打孩子的衝動, 是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 是否是因為我們童年埋下的傷痛還沒有得到治療, 我們是否真的窮盡了除了打孩子之外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

能夠制怒, 學會自我療傷, 意識到要用別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憤怒, 標誌著父性母性的成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