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 是人類的一種基木需要。 當然, 各個年齡階段的表現是不同的。 嬰兒出生幾周後, 吃奶時便會注視母親, 再過些時候, 他會對人笑多以後, 嬰兒會通過各種聲響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並作出積極的反應。 當孩子長到1-2歲時, 他就喜歡與其他孩子玩耍了。

與人直接交往, 是滿足幼兒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行為方式, 是幼兒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 社會交往能使兒童眼界開闊, 並促進其身心發展, 促進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

Advertisiment
社會交往能促進幼兒情感和個性的發展。 孩子在交往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初步學會一些淺顯的社會道德, 並學會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那些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 如何與他人合理分配, 並恢得如何尊重他人意見的人, 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 人際關係才會協調愉快。 幼兒正是通過與小朋友的交往相處, 建立友誼, 並逐漸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與社會貴任感。 兒時的體驗對成年後的影響是巨大的。 如幼兒可以從打架中慢慢地瞭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並且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霸道往往不容易獲得別人的幫助和合作。 因此, 不要怕孩子同同伴打架、吵架。 這是幼兒社會交往中出現的正常情況。 當然, 對打架還是要預防的,
Advertisiment
打架後要正確引導, 否則將會影響幼兒今後的人際關係。

但是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 很多父母較多關心的是孩子的吃、穿等物質需要, 而對孩子精神生活的需要—相互交往卻很少給予滿足。 一些家長過於保護孩子, 這也不放心, 那也不放心, 怕孩子出去玩會受到別的孩子欺負, 或發生口角, 所以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裡。 他們給孩子劃禁區、設框框, 讓幼兒在家裡自成夭地。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難於與人相處。 因此,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找朋友, 創造條件讓孩子與人交往, 讓孩子走向同伴。 具體有以下建議:

一、家庭對孩子要愛護, 關心, 尊重, 但不能過於嬌慣溺愛。 幼兒得到父母經常的姑息遷就, 就不願意再擴大他們的社會交往範圍。

Advertisiment
父母也不要經常不恰當地讚賞自己的孩子, 否則孩子很容易高傲, 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 當然, 也不要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打罵, 這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 形成自卑、孤獨的性格。

二、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分給其他孩子時, 大人一定要大力讚揚他。 如果兩個孩子在爭搶一件玩具時, 大人除了教育孩子輪流玩外, 甚至可以把那件玩具拿走, 並告訴他:“既然你們不能好好地在一起玩, 那就不准你們玩這些玩具。 ”

三、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 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教育。 例如, 上滑梯要依次等候, 一個一個上, 大人講話不能插嘴, 等等。

四、要及早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生活能力(說話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多方面的興趣。

Advertisiment
因為這些能力都是幼兒之間選擇同伴的主要條件。 如一個孩子衣服骯髒, 不僅是父母失職, 還會影響孩子與別的孩子建立友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