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孩子成為熟悉的陌生人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身邊那個天真、可愛、聽話、成天纏著我們講故事的孩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任性、倔強、叛逆、獨立、冷淡的對峙者。 孩子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相處的時間越來越短,可以交流的話題也越來越少。 不知不覺中,孩子與我們竟成了住在同一房檐下最親、最愛、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時,有些家長不免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將孩子拉扯大,送孩子讀書,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可到頭來竟養了一隻白眼狼,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激,還處處與自己作對,甚至連正眼也懶得看自己一下。

Advertisiment
攤上這樣的孩子,家長怎能不傷心呢?可是家長自己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狀況呢?除了孩子自身的問題外,我們是否也該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

首先,不妨問問自己,我們與孩子交流了嗎?

距離的形成,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交流。 也許有些家長會說,我很想與孩子交流,可是孩子不理不睬!要麼自說自話,要麼像審犯人似的,問一句答一句,完全沒辦法交流。 然而細心的家長也許會發現,面對面不好交流時,可以換一種方式。 比如:書信、QQ、郵件等,這些方式孩子很容易接受,也樂於與你交流。 你來我往,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放下戒備,向你敞開心扉,對你暢所欲言。 在交流時,家長應儘量將孩子當作成年人,用商量的口吻與他們討論,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談理想、學習、娛樂、為人處事、交友等。

Advertisiment

其次,不妨問問自己,每次都認真聽取了孩子的意見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當孩子的某些行為或思想不能被我們理解和接受時,我們不能武斷地一棒子打死,而應該認真地聽取孩子傾訴的理由,然後一項一項地分析給他們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不足。 當然,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超越基本的底線,我們家長應該儘量做到求同存異,尊重孩子的選擇,保留孩子的意見。 家長的威信不是靠擺架子、打罵和克扣零花錢得來的,而是靠相互的尊重和理解得來的。

Advertisiment

再次,不妨問問自己,有多長時間沒陪孩子一起玩耍和散步了?

有些家長整日忙於工作和應酬,很少管自己的孩子,也很少與孩子進行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不知道孩子腦袋裡想些什麼,也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更不知道孩子愛好什麼。 這樣的家長,孩子疏遠他們,一點兒也不奇怪。

抱怨、憤懣、痛恨都無濟於事,躲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只能選擇面對,想辦法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瞭解自己的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 情感的交流需要細水長流,而非一朝一夕,家長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才能經營好和孩子的關係,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創建和諧家庭,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添磚加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