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別讓孩子老纏著媽媽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刻也離不開媽媽, 只要見不到就大哭大鬧, 甚至睡覺時也必須和媽媽同床同被, 否則就不肯入睡。 雯雯已經兩歲半了, 每當要離開媽媽, 像去幼兒園或去爺爺奶奶家, 她總要哭鬧一場, 而媽媽一回來, 她就破涕為笑, 緊緊地依偎在媽媽身邊。 有些家長覺得這是因為孩子太小, 長大自然就好了, 其實孩子這種對媽媽的極度依賴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應該引起 家長的警覺。

嬰幼兒對媽媽的早期依附是正常的從心理學角度講, 嬰幼兒對媽媽的早期愛戀和依附是正常的, 也是必須的。

Advertisiment

然而, 當他們學會了說話、走路, 能夠比較獨立地探索外界時, 兒童應該藐視外部的控制, 而喜歡顯示自己的力量, 也就是要獲得自主性。 但是有些家長并不理解也不習慣于孩子的這一變化, 他們仍然把孩子當作1—2歲時依附媽媽的小寶寶而不是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所以, 一旦孩子躍躍欲試地想要突破狹隘的“母—父—子”的三角關系, 父母就在潛意識里開始抵抗了。 這會讓孩子更樂得依附父母, 以致父母一不在身邊, 他們就手足無措。

像上面提到的雯雯的例子, 只要雯雯哭鬧不止, 媽媽就會覺得心疼, 甚至回來安慰她, 反復叮嚀, 不忍離去。 這會使雯雯意識到“媽媽舍不得離開”, 哭鬧得更兇。 孩子的社會化功能是在家里完成的,

Advertisiment
家長有必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對外界的好奇心。 但有些家長一味地擔心自己的寶貝在外面受到欺負, 因而把孩子圈在家中, 讓他們在自己“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 其實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了反作用。

離不開父母的孩子長大后容易懦弱過分依戀就會導致過分依賴。 離不開父母、離不開家的孩子長大后大多性格懦弱、乖僻, 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低下, 很難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其實, 孩子的成長就像竹筍脫掉了層層外衣成為竹子一樣, 需要一點點地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父母要知道如何在恰當的時候幫助孩子脫去“父母保護層”。 如果孩子在兩歲左右不能順利地從依賴期過渡到獨立期,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依賴性人格。

Advertisiment

多種方法改變孩子的依賴性

家長只要注意引導孩子, 他們的依賴性就會慢慢減退。

第一, 注意轉移法。

對不喜歡上幼兒園的孩子, 家長可以早點把他們送去, 不要立即離開, 先和幼兒園老師、其他小朋友一起陪孩子做游戲, 孩子很快就被他喜歡的事物吸引了, 家長這時再離開, 孩子就不會哭鬧了。 長此以往, 他們對媽媽的依賴自然就減退了。

第二, 習慣培養法。

父母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兩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 但常會把事情辦糟。 這時, 父母千萬不要嚴厲批評, 甚至自己去做而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 要多鼓勵他們, 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失敗感, 以后會更加依賴父母。

Advertisiment

第三, 疏離法。

父母應有意識地疏遠孩子, 給他們一個自己活動的空間。

不要孩子一哭鬧, 就趕緊撫慰。 更不要在他們剛學走路的時候, 不斷地大呼小叫“當心, 別摔了”。 這會讓孩子習慣于有一雙眼睛總不離他的左右, 一旦沒有, 他就會不適應而覺得不安全。

第四, 認知領悟法。

家長要幫助孩子逐漸理解“獨立”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 可以讓孩子多觀察小動物, 引導他們思考:要是小雞總關在蛋殼里怎么辦?讓他們明白長大了就要學著離開父母。

第五, 社交法。

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盡早形成社會化功能。 如今, 城市的孩子大多住在高樓里, 平時除了去幼兒園很少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 這樣他們長大后很可能膽怯、孤僻、不善交往。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邀請鄰居或親友的孩子來家里做客, 滿足孩子的交友需求。 父母也可以多帶孩子旅游、看展覽, 幫助他們開闊眼界。 這些都會分散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幫助他們形成完善人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