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責駡這個年齡段打人的孩子,其實他們內心很可憐

你家孩子打人嗎?你經常會遭遇打人的熊孩子嗎?你一般如何應對?警惕有種年齡段的孩子最好別粗暴對待。

經常會有媽媽問,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打人, 孩子打人怎麼辦。 無論哪個年齡段, 尤其是6歲前, 孩子打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但即使是普遍問題, 父母不加以引導也會導致不良行為的加劇和演變。 但是,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打人背後的心理原因是不同的, 盲目一刀切將傷害到孩子。

1歲 心理密碼:表達反對

1歲的孩子正處於學話階段, 但很多時候由於語言的限制言不達意或根本蹦不出一兩個詞,
Advertisiment
當他們在跟其他小朋友相處, 比如遇到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改變玩具的擺放位置等別人做出讓他不喜歡的某種行為時, 他們可能會在嗯嗯了幾次或完全不能表達反對的時候, 著急下便容易出現打人。

這階段的孩子對打人的行為沒有任何道德色彩, 他們不知道打人是錯誤的行為, 這時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打人的行為定性——打人不對。 然後就要告訴孩子如何才是對的, 最正確的引導方法是示範。 如何做呢?

如果孩子不喜歡別人玩他的玩具而打人, 家長可以跟孩子示範表達反對的動作, 比如拿別的玩具給對方等, 當然少不了語言配合, 因為孩子始終要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爸媽多次的引導, 孩子自然會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Advertisiment
並且也會模仿家長正確的表達方式。 有些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打人的行為, 很大的原因是跟父母沒有及時引導有關。

2歲 心理密碼:表達情緒

2歲的孩子開始進入第一叛逆期, 並且開始有物權意識, 典型的特徵就是“這是我的, 你不能玩”, 爭搶玩具也最容易在這個階段出現。 他們常常通過打人表達情緒, 興奮了會打人, 憤怒了也會打人。 他們興奮時打人行為的背後, 是想引起他人的關注, 目的是告訴對方“我很高興”, 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冒犯了他人。

而當他們憤怒時打人, 有時會是遷怒, 即媽媽讓他不高興, 他打其他小朋友, 有時會是對冒犯他的小朋友的憤怒的表達。 不少人認為1歲的孩子打人可愛,

Advertisiment
卻對2歲的孩子打人很反感, 因為2歲的孩子打人是“故意而為之”的行為。 所以, 父母這階段的引導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首先要告訴孩子, 這是不對的, 打人是錯誤的行為, 我們不能有;其次要鼓勵孩子通過語言表達情緒, 而不是手的打人的動作, “我很高興”、“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父母的引導是這階段孩子的明燈。 否則如果家長只是阻止而沒能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他們只感受到挫折而不能明白父母為何那樣做, 繼而打人的行為可能會再犯。

3歲以上 心理密碼:缺乏安全感或模仿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會通過打人彰顯自己的強大, 其實因為缺安全感而打人的孩子是可憐的孩子, 因為他們沒能從父母處得到足夠的愛,
Advertisiment
他們時常感覺不安全, 當他們打人後, 尤其是對方表現出恐懼和害怕, 他們的心靈便找到些少踏實。 當孩子由於這種原因而打人, 大人尤其不要輕易責駡或毆打孩子, 而是要通過正確的引導, 否則會加重他們的心理傷害。 常見於缺少父母陪伴或經常被家人冷酷對待的孩子屬於這種。

3歲以上的孩子打人, 也有可能是模仿, 模仿物件可能是父母家人、電視電影或其他小朋友。 因為他人的行為, 給這些孩子帶來誤導, 他們以為打人或打架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其他人都在這樣做, 我也可以這樣做。 尤其是當他們一次次用暴力“解決”了一些事情後, 他們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便一次次得到強化。

這階段父母更多的是需要自省,

Advertisiment
是否太少陪伴孩子?是否經常打罵孩子?大人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上演打鬥劇?是否讓孩子看了太多的暴力電視?孩子的小玩伴是否喜歡打人?杜絕了以上不良因素後, 還要糾正孩子打人的不良行為。 比如隔離法、優缺點提醒法。 具體如何做呢?

隔離法也叫面壁, 即當孩子出現打人的粗野行為後, 讓孩子站到或坐到一個指定的區域, 進行5~10分鐘的自我反省, 當然這種教育不能當著其他孩子的面進行, 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隔離結束後, 詢問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錯誤的行為, 或者由父母告訴孩子原因。

優缺點提醒法可能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但對一些缺少自律的孩子效果會差一些。 具體的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時, 比如說他是個好孩子,他有3個優點1個缺點(這個缺點就是總愛打人),如果改正了這個缺點就更棒了。給孩子列舉了優點後,重點說出孩子喜歡打人是個缺點,然後告訴孩子如何改正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從而讓他們知道,暴力不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溝通才是。

孩子養成打人習慣,無論哪個年齡段,都會影響日後的行為

心理學家們找到孩子打人的一些小規律,最知名的當屬挪威著名心理學家Dan Olweus的研究:6~10歲常有攻擊性行為,青春期會有打架或爭鬥行為發生的傾向,成年後更容易有家庭暴力或犯罪行為。如果孩子從早期開始,無論哪個年齡,如果不能被父母及時糾正的話,會把打架打人當成與人相處、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個行為長久養成行為模式後,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交往行為,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暴力種子,會讓他們的言行帶上暴力的影子。

所以,別輕視你家孩子打人的行為!

比如說他是個好孩子,他有3個優點1個缺點(這個缺點就是總愛打人),如果改正了這個缺點就更棒了。給孩子列舉了優點後,重點說出孩子喜歡打人是個缺點,然後告訴孩子如何改正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從而讓他們知道,暴力不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溝通才是。

孩子養成打人習慣,無論哪個年齡段,都會影響日後的行為

心理學家們找到孩子打人的一些小規律,最知名的當屬挪威著名心理學家Dan Olweus的研究:6~10歲常有攻擊性行為,青春期會有打架或爭鬥行為發生的傾向,成年後更容易有家庭暴力或犯罪行為。如果孩子從早期開始,無論哪個年齡,如果不能被父母及時糾正的話,會把打架打人當成與人相處、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個行為長久養成行為模式後,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交往行為,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暴力種子,會讓他們的言行帶上暴力的影子。

所以,別輕視你家孩子打人的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