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迷信智力測試 埋沒孩子能力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很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要求孩子, 結果不但不利於孩子成長, 還可能埋沒原本很聰明的孩子。

一、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裡, 什麼都沒做, 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 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對此, 鄒小兵認為, 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 儘管可能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 但也是處於一種學習狀態中。

學習分為“外顯性☆禁☆學習”和“內隱性☆禁☆學習”,

Advertisiment
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 學習某項技能等, 後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 他還說, 其實, 在我們覺得什麼都沒想的時候, 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資訊, 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因此, 家長應該理解孩子, 瞭解孩子個性、氣質特色, 順其自然, 讓他們的天性得以發展, 創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

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 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 似乎差一些。 媽媽很著急, 買了好幾本智力測試和智力開發的書來鍛煉寶寶, 後來帶著圓圓去檢查, 看看是否有智力問題。 結果在測驗時, 寶寶的某些能力沒有表現出來, 不願意開口發聲、沒能好好爬樓梯;面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

Advertisiment
媽媽就懊惱不已, 不知道是否還要再測試一次。

“智力測驗只能瞭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 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籤", 那麼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 ”鄒小兵指出, 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後於心理學的發展實際, 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 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 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 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 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 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孩子的能力系統是多方面的, 不應簡單地以一次的測試成績判斷他的智力, 也不要因為一兩個方面能力的薄弱,

Advertisiment
而否認了孩子的整體能力;相反, 應該全面瞭解孩子的綜合能力並根據孩子的個性, 採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一般來說, 八大學習模式, 即由注意力、記憶、語言、空間排序、時間排序、運動、社交和高級思維八大系統組成。 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 關鍵是發現孩子的優勢與劣勢, 不要將孩子劣勢擴大成“問題孩子”, 而是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去發揮與克服。

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 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 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 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 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 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

Advertisiment
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 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 而且, 這些“慢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具備其他“快孩子”沒有的優勢--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竊等誘惑時, 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樣容易改變, 而是抱著審視的態度去接受。 國外學能專家還建議家長讓孩子學會控制節奏, 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 這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麼去控制他的行為和一些語言的節奏。

四、孩子“愛動”就是“多動症”

課堂上沒有人說話, 所有人都安靜地聽課--這是所有老師都很喜歡的課堂氣氛, 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總有一些孩子會說說話, 做做小動作等, 來擾亂課堂秩序, 而這些孩子往往被老師認為是有多動症的。

Advertisiment

這類孩子其實屬於運動機能佔優勢, 故喜歡用肢體代表語言。 所以, 並不是所有“愛動”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動症。 有的孩子比較聰明, 聽老師講了一半課程, 就已經掌握了基本要領, 知道下面該講什麼了, 感覺無聊便開始做做小動作。

對於這類孩子, 老師和家長更應學會瞭解其特點, 採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比如, 老師可以在孩子感覺無聊時提個問題, 誇獎一下, 調動其興趣繼續聽下去。

其實, 注意力集中有問題的孩子往往創造力非常強, 他們的腦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

同時, 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 也經常有衝動的表現, 所以學校就會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受到老師的批評。 其實, 大人們恰恰忽略了他們的創造性。

總結: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存在著創造性,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説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獲得成功。

大人們恰恰忽略了他們的創造性。

總結: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存在著創造性,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説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獲得成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