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逼了,那就是你孩子本來的樣子

週末帶CC去兒童樂園玩, 小一些的時候帶她去, 眼睛都不能離開, 得時時在她耳邊叨叨遊戲規則:先到先得, 不能搶別人拿到手的玩具, 要輪流玩。 現在她大一些了, 在妥協和力爭之間有了自己的主見, 我也就不再過分干涉, 開始有心思觀察一些其他的孩子。

細觀察才發現, 孩子跟孩子真的不一樣。

說說我看到的幾個畫面:

沙池的中心, 兩個4、5歲的孩子在建城堡。

4、5的孩子在這個兒童樂園裡就算比較大的孩子了, 他們兩個人跑馬圈地占了好大一片地方以及好多玩具。

偶爾會有一些1、2歲的小寶寶, 歪歪扭扭地走過去,

Advertisiment
在“城堡”邊緣的地方撿個鏟子、盆子之類的拿走。

一旦發現, 這兩個4、5歲的孩子就會大叫:誰又偷了我們的鏟子?

如果不小心被他們捉個現行, 他們還會毫不客氣的搶回來。

看的我們戰戰兢兢, 只好囑咐同去的三個孩子遊戲規則, 別去拿那兩位哥哥姐姐的玩具, 先到先得, 你們去找沒被佔領的玩具哦。


沙池的另一個角落, 也是一位4、5歲的姐姐, 帶著自己2歲左右的妹妹。

她們在過家家, 姐姐給妹妹做飯, 每個小盆子上放上貝殼、螃蟹、海星之類。

自然也有很多小朋友路過, 順手拿走盆子裡的海星和螃蟹, 姐姐只是看著, 張張嘴又閉上, 仍然不發一言, 任由別人拿走, 自己再去別的地方找來新的填補。

看著她沒有拒絕, 拿的人也越發肆無忌憚,

Advertisiment
最後連準備吃飯的兩個勺子, 也眼睜睜被拿走了一個。

妹妹終於急了, 哭著要去搶, 姐姐趕緊說, 沒事、沒事, 我們這不是還有一個麼?

看的我也無比揪心, 只好依舊囑咐孩子遊戲規則, 也別去拿那位姐姐的玩具哦, 先到先得, 是那位姐姐先拿到的。


看的我也是心累!

兩個完全相反的畫風, 前面的孩子錙銖必較, 自己的權益倒是能全力維護, 但未免有些過於刻薄;

後面的孩子憨厚老實, 雖然與世無爭, 但當權益受到侵犯時不能據理力爭, 也讓人看的著急。

不禁想到, 養孩子, 如果能將這兩者中和一下該有多好?

該爭的時候爭一爭, 該讓的時候讓一讓。

我們常常覺得小兒難養, 大概就是因為, 我們都想要一個處處得體的完美孩子吧?

Advertisiment

希望她在權益被侵犯時據理力爭, 又希望他在與人相處時可以適當讓步。

希望TA在家時能開朗活潑, 面對外人時又能謙卑禮貌。

希望她遇事能有自己的主見, 但意見相左時, 能聽取父母的建議。

希望他與人相處寬容體諒, 但是也不能過於犧牲自我。

總之, 我們太希望能有一個, 在任何時刻都表現剛剛好的孩子。

但遺憾的是:

通常善於爭權的, 任何情況都不願放棄。

性格活潑的, 常常因難以收斂失了分寸。

有主見的, 都會很執拗。

寬容敦厚的, 難免會吃一些虧。

每當這個時候, 作為父母的我們就看不下去了, 因為這背離了我們心目中“完美孩子”的標準。

所以, 最終還是忍不住插手干預。

還舉個眼瞅著的例子。

Advertisiment

玩搖擺攀爬架的地方, 上方一個2歲的小朋友, 踢到了下方一個5歲小朋友的額頭。

5歲的小朋友倒是沒什麼反應, 但媽媽不依不饒, 逼著2歲的寶寶道歉, 並告訴自己的孩子, 她要是不道歉, 你就打回去。

說的自家孩子一臉懵圈, 因為一看那就是位溫和老實型的孩子。

被踢了並沒有什麼反應;打回去, 想必也下不去手;不打回去, 眼瞅著就要讓媽媽失望了。

媽媽不僅否定了她的溫和純良, 還要強加給她本不屬於她的暴力, 最後糾結到嚎啕大哭, 依然沒逃過被媽媽定義為“太慫”的命運。

我想教育最大的忌諱就是, 用自身的喜好去評判孩子天性的好壞, 否定孩子的價值。

每個孩子從出生時就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從嬰兒到成年,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氣質特徵描述了他探索和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

而科學的養育, 正是善待孩子的先天氣質。

養育者應當做的, 是“匹配”而不是“修改”。

要儘量讓自己的教養與孩子的氣質協調一致, 而不是想方設法把孩子改造成我們眼中“完美孩子”的模樣。

即便他與孩子天氣質不符, 也要接受這個現實, 因為只有如此, 你的付出才不會南轅北轍, 孩子才不會與你漸行漸遠。

來看看孩子常見的幾大氣質維度, 以及在家庭教養中的一些應對指南, 也許能幫你更瞭解孩子一些。

1、活動水準

孩子在吃飯、玩耍、睡眠、學習等日常活動中的活動量。

活動性強的孩子:平時就喜歡上躥下跳, 閒不住, 連睡著也會經常動。

家長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場所釋放洪荒之力, 但需要提醒他們交往的技巧。

活動性弱的孩子:換尿布、換衣服時會安安靜靜的不掙扎,喜歡玩安靜的積木遊戲或是過家家遊戲。

這類寶寶動作相對少且緩慢,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因為他們需要把事情很認真的完成,但需要幫助他們樹立時間觀念。

2、規律性

孩子對睡眠、吃飯、排便這類等生物功能的規律性。

規律性強的孩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天使寶寶,父母很容易把握他們的規律。

可能在很小的時候餵養和睡眠就很規律,這樣的孩子養起來通常比較省心,但是不大能適應突然地變化。

家長要幫助寶寶學習處理有序生活中的偶然事件。

規律性弱的孩子:通常養起來比較困難。因為他們的一切活動都顯得無章可循,飯量或多或少,睡的或早或晚,白天的小睡沒規律,如廁訓練效果也反反復複。

更需要家長耐心觀察,慢慢培養。即便不困、不餓,也要儘量培養規律作息。

3、趨避性

孩子對新事物或陌生人最初的反應是接近(趨)還是退縮(避)。

有的寶寶膽子大,願意接近新的環境或是人:到新的環境很愛玩,換奶瓶也很順利,甚至親喂轉奶瓶也不排斥,對陌生人很快熟悉。

父母要提醒孩子在危險環境不要太冒失。

有的寶寶較羞怯,對新環境和新事物更猶豫、更抗拒:比如見陌生人會哭,去奶奶/姥姥家不適應會鬧,不願意跟陌生的小朋友玩。

爸爸媽媽不要硬把孩子推到大庭廣眾之下,不要操之過急。跟他說別害羞沒用,要教會他克服膽怯的具體方法。

4、適應性

寶寶接受新環境(包括食物和人)的過程中是輕鬆自如還是困難重重。

適應性強的孩子:通常比較好勸,即便開始不喜歡,也能慢慢接受,對於大人的失約或是不被允許的事情,願意妥協。

適應性弱的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會堅決抗拒,比如不喜歡換尿不濕每次都掙扎,不喜歡每次剪頭髮都大哭,重複多少次也很難接受。

5、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大的孩子:對事情反應強烈,紙尿褲濕了會哭,吃飽了繼續喂會強烈拒絕,比如打翻碗。高興了會興奮的尖叫、被搶走玩具會大哭,大嗓門、大動作幅度,但是過於誇張的反應容易被誤解為沒禮貌。

回應高強度的方法不是硬碰硬,而是用平和堅定地語氣表明自己的態度,幫助寶寶調節情緒。

反應強度小的孩子:無論是困了 、餓了,都是輕輕啜泣,尿了也能接著睡,玩具被搶通常不會還手。

低強度孩子的溫和表達,同高強度孩子的大喊大叫同樣重要,父母應善於觀察,不要因為寶寶反應溫和就忽視。

C媽說

氣質沒有好壞,每一種性格氣質,都有它的雙面性。

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是孩子氣質和家庭養育的匹配度。

愛孩子就是尊重TA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把TA改變成你希望的樣子。

爛好人般的孩子,逼不得她去計較回報,因為最終她收穫的,會比你想像的更多。

小算計的孩子,也逼不得他樂於奉獻,他今後會比誰都清楚,想要多少回報,就必須付出多少努力。

我們只需在孩子本身的氣質基礎上,適當引導,幫他們完善性格優點,規避性格弱點。

比如教善良型的孩子至少學會不輕信,教妥協型的孩子至少有個底線,教計較型的孩子至少不傷及別人的利益。

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沒有人完美,但每個都獨特。

正是因為形形色色,所以才多姿多彩。

所以別逼了,那就是你孩子本來的樣子。

養孩子,唯有順勢而為,才有機會獲得四兩撥千金的功效。

但需要提醒他們交往的技巧。

活動性弱的孩子:換尿布、換衣服時會安安靜靜的不掙扎,喜歡玩安靜的積木遊戲或是過家家遊戲。

這類寶寶動作相對少且緩慢,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因為他們需要把事情很認真的完成,但需要幫助他們樹立時間觀念。

2、規律性

孩子對睡眠、吃飯、排便這類等生物功能的規律性。

規律性強的孩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天使寶寶,父母很容易把握他們的規律。

可能在很小的時候餵養和睡眠就很規律,這樣的孩子養起來通常比較省心,但是不大能適應突然地變化。

家長要幫助寶寶學習處理有序生活中的偶然事件。

規律性弱的孩子:通常養起來比較困難。因為他們的一切活動都顯得無章可循,飯量或多或少,睡的或早或晚,白天的小睡沒規律,如廁訓練效果也反反復複。

更需要家長耐心觀察,慢慢培養。即便不困、不餓,也要儘量培養規律作息。

3、趨避性

孩子對新事物或陌生人最初的反應是接近(趨)還是退縮(避)。

有的寶寶膽子大,願意接近新的環境或是人:到新的環境很愛玩,換奶瓶也很順利,甚至親喂轉奶瓶也不排斥,對陌生人很快熟悉。

父母要提醒孩子在危險環境不要太冒失。

有的寶寶較羞怯,對新環境和新事物更猶豫、更抗拒:比如見陌生人會哭,去奶奶/姥姥家不適應會鬧,不願意跟陌生的小朋友玩。

爸爸媽媽不要硬把孩子推到大庭廣眾之下,不要操之過急。跟他說別害羞沒用,要教會他克服膽怯的具體方法。

4、適應性

寶寶接受新環境(包括食物和人)的過程中是輕鬆自如還是困難重重。

適應性強的孩子:通常比較好勸,即便開始不喜歡,也能慢慢接受,對於大人的失約或是不被允許的事情,願意妥協。

適應性弱的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會堅決抗拒,比如不喜歡換尿不濕每次都掙扎,不喜歡每次剪頭髮都大哭,重複多少次也很難接受。

5、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大的孩子:對事情反應強烈,紙尿褲濕了會哭,吃飽了繼續喂會強烈拒絕,比如打翻碗。高興了會興奮的尖叫、被搶走玩具會大哭,大嗓門、大動作幅度,但是過於誇張的反應容易被誤解為沒禮貌。

回應高強度的方法不是硬碰硬,而是用平和堅定地語氣表明自己的態度,幫助寶寶調節情緒。

反應強度小的孩子:無論是困了 、餓了,都是輕輕啜泣,尿了也能接著睡,玩具被搶通常不會還手。

低強度孩子的溫和表達,同高強度孩子的大喊大叫同樣重要,父母應善於觀察,不要因為寶寶反應溫和就忽視。

C媽說

氣質沒有好壞,每一種性格氣質,都有它的雙面性。

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是孩子氣質和家庭養育的匹配度。

愛孩子就是尊重TA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把TA改變成你希望的樣子。

爛好人般的孩子,逼不得她去計較回報,因為最終她收穫的,會比你想像的更多。

小算計的孩子,也逼不得他樂於奉獻,他今後會比誰都清楚,想要多少回報,就必須付出多少努力。

我們只需在孩子本身的氣質基礎上,適當引導,幫他們完善性格優點,規避性格弱點。

比如教善良型的孩子至少學會不輕信,教妥協型的孩子至少有個底線,教計較型的孩子至少不傷及別人的利益。

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沒有人完美,但每個都獨特。

正是因為形形色色,所以才多姿多彩。

所以別逼了,那就是你孩子本來的樣子。

養孩子,唯有順勢而為,才有機會獲得四兩撥千金的功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