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逼孩子吃飯:孩子想吃多少是由大腦食欲中樞決定的

千百個不愛吃飯的熊孩子有千百種理由, 但我們的建議是——別再逼了, 會帶來逼飯“後遺症”!

認識“大腦食欲中樞”
你是否記得, 當小嬰兒躺在嬰兒床上一會兒吸允手指, 一會兒張嘴狂哭, 便是肚子餓了。 小嬰兒通過啼哭告訴爸媽, “我要喝奶”, 背後便是大腦食欲中樞(也叫攝食中樞)在起作用, 它直接決定一個孩子想吃什麼和吃多少, 每個孩子的大腦食欲中樞決定的攝食量都不一樣。
美國兒童營養學家NancyKrebs曾經警告父母們:多數孩子都很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 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 人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基因遺傳下去,

Advertisiment
所以他們的身體機制就是攝取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讓生命延續, 注意是“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 而不是越多越好。
所以, 排除疾病或服用藥物外, 當一個孩子胃口不良、出現厭食, 其實也是孩子的身體機制在起作用——比如某種食物營養攝取過多了而其他營養攝取不足, 身體需要豐富的營養而不是單一的營養;或者是總體的食物食用過多了, 腸胃需要自我修復一下。
除此之外, 有不少父母擔憂孩子太瘦了, 就覺得孩子肯定是吃得不夠。 其實孩子瘦小, 並不意味著不健康, 只要孩子的體重穩定而不是持續往下掉, 父母便不用擔心。 因為瘦或胖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體質。

孩子長期被逼迫吃飯有危害?3個逼飯“後遺症”
記得教育家約翰·杜威有句名言,

Advertisiment
他說, 教育不是把外在的東西強迫孩子吸收, 而是父母需要讓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與生俱來”的能力, 其實就是“主動意識”, 簡言之, 在吃飯上就是“我要吃”, 而不是“要我吃”。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到大被逼迫吃飯, 會帶來3個逼飯“後遺症”:
1、被動吃飯
記得有個冷笑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每天騎車上學, 媽媽每天晚上睡覺前會幫他給自行車打氣。 直至有一天, 他的媽媽離開了。 結果他的自行車乾癟癟難以騎行, 他便認為車壞了, 隨手丟給了路邊的乞丐, 並且重新買了一輛。 沒想到, 自行車過幾天又“壞”了……這是一個“媽媽從沒告訴他自行車需要打氣, 孩子也不知道自行車需要打氣”的、傻得讓人心酸的故事。
Advertisiment

當然, “吃”是人的基本需求, 不需要爸媽告訴孩子每天需要吃飯, 孩子餓了就會吃。 但如果父母長期強迫孩子吃飯, 孩子便有了很多心理依賴:比如哪天父母不喂不強迫便不吃;飯菜不可口便抗拒;父母沒有條件交換不買玩具就不吃……
因為“強迫”讓孩子誤會了——“我吃不吃是父母的責任”, “我不吃飯, 父母自然會想辦法”。 結果便是父母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更傷腦筋。

2、害怕吃飯
強迫孩子吃飯, 不同的家庭經常各施其法。
有些家庭會恐嚇威脅孩子:“你不吃, 我就不要你了”;
有些家庭會哄騙孩子:“你吃完了, 我帶你去買玩具”;
有些家庭會來軟的:“媽媽做飯時切了手, 流了很多血, 你不吃就是不孝順”;
有些家庭甚至直接搬暴力:在飯桌旁邊擺上一根棍子或皮帶。

Advertisiment

……
長期下來, 孩子會對吃飯有巨大的壓力, 害怕有父母在場時吃飯。
曾經有一位媽媽跟我說, 她的5歲女兒幾乎每天在家裡吃飯就會跟家人說“肚子疼”或“牙痛”之類的理由, 但是當孩子每次到了姑媽家就吃得特別多, 並且還是自己吃!為什麼?
因為姑媽每次在飯桌上都會問她:“你吃多少?想吃多少自己裝、自己夾”, 所以她會高高興興地裝飯, 高高興興地吃掉, 遇到被人稱讚還會吃得特起勁。 這是兩種不同的就餐氛圍。

3、容易厭食
一個長期被強迫吃飯的孩子, 因為在吃飯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負面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會讓孩子的大腦對兩者關連:“吃飯, 就是不高興”, 這些孩子也最容易產生厭食狀況,

Advertisiment
是一種從心理上對吃飯的厭倦影響了胃口。 相反, 如果孩子在吃飯時總是感受到愉悅情緒, 包括對美味食物的愉悅或與大人互動的愉悅, 這種愉悅情緒也會跟吃飯產生關連——“吃飯, 就是很開心”, 這樣的孩子就會很愛吃飯。
著名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分析得很深刻, 他說,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吃不下東西?主要原因是喜歡催逼孩子吃飯的父母也不少。 ”
如何讓孩子主動吃飯?
1、從小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把握“主動權”
大人負責決定孩子吃什麼, 從每天的做飯上保證營養的供應;但吃不吃或吃多少, 由孩子自己決定, 把“吃飯”的責任歸還孩子。
那些已經養成了強迫孩子吃飯習慣的家庭, 也可以從現在開始, 改掉所有強迫的做法,把“吃飯”的責任歸還孩子。

2、一點心理小技巧:建立積極的心理關連
我常常會跟家裡的孩子說這些話,“吃飯香的小朋友會長得又高又壯”,“吃雞蛋和肉能長肌肉”,“吃米飯會更有力量”,“吃魚能長腦袋變聰明”,“吃青菜水果會長得更帥更漂亮”……簡單的概念配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和關注,雖然每種食物對應的營養價值並沒有這麼單一,但簡單的因果容易讓孩子記住,從而產生心理關連,驅動他們積極地行動。
所以,從今天開始,爸爸媽媽把吃飯的權利交換給孩子吧,別再為了這件事情生氣上火了。 改掉所有強迫的做法,把“吃飯”的責任歸還孩子。

2、一點心理小技巧:建立積極的心理關連
我常常會跟家裡的孩子說這些話,“吃飯香的小朋友會長得又高又壯”,“吃雞蛋和肉能長肌肉”,“吃米飯會更有力量”,“吃魚能長腦袋變聰明”,“吃青菜水果會長得更帥更漂亮”……簡單的概念配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和關注,雖然每種食物對應的營養價值並沒有這麼單一,但簡單的因果容易讓孩子記住,從而產生心理關連,驅動他們積極地行動。
所以,從今天開始,爸爸媽媽把吃飯的權利交換給孩子吧,別再為了這件事情生氣上火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