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錯過孩子給我們上的課

答疑課

作為家長, 我們往往不願回答孩子們的提問。 一來我們覺得沒有必要, 覺得這問題實在太天真;二來我們馬上拿不出正確的答案。 我們對這個世界也幾乎所知甚少。

有個很小的女孩, 她看到秋天來了, 樹葉開始凋落, 就想:樹葉和花兒是不是從天冷了的國家, 飛到了天正暖和的國家裡呢?每個聽到她這番話的成年人都捧腹大笑。 小姑娘耐心地等到大們笑聲漸歇才問:“那秋天的樹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除了二三個平常的句子之外, 大人們再也想不出用什麼話來回答她。 因為大人也並不知道!因此有時我們知道得越少,

Advertisiment
就越容易被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所激怒。

另外, 孩子對待物品的態度與大人的不同, 他們不瞭解物品的價格, 對物品的態度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我們作為家長, 其實您不必買貴重的禮品給孩子, 因為對他來說, 東西值多少錢並無所謂, 關鍵是得到他的喜愛。 孩子的一天就好像一年, 他珍愛的東西總在不停地變換。 也許早晨他還是喜歡瓷小鹿, 把它藏在枕頭下生怕摔壞, 而到黃昏時分, 他的注意力很可能又被其他東西吸引去了。

在家長看來, 搞壞了玩具的孩子簡直如同是"人民公敵"。 實際上, 從不"破壞"玩具, 搞壞了玩具, 從不想搞清楚玩具裡面有什麼秘密的孩子, 才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而醫生的診斷大概會是:沒有求知欲。

Advertisiment
但真正患有這種所謂的"求知欲缺乏症"的成年人在社會中已經不計其數。

榜樣課

孩子們非常需要他們的父母, 或者在自己生命中扮演其他主要角色的成年人有各自重要的頗具情趣的生活, 這就意味著, 在這個偌大的世界上, 他的爸爸或者媽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仿佛就連天體的運行也有他們的功勞。 這和虛榮心毫無關心。

漸漸地孩子會發覺, 父母心中都有個旁人不得進入的禁區。 受寵的孩子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念頭:這世界上沒有什麼父母擁有、而他卻得不到的東西。 可當他意識到, 父母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時候, 他與父母間就出現了一種嶄新的關係。 孩子會發現:啊!原來不光我有自己感興趣的事,

Advertisiment
他們也有。

遊戲課

大人們常愛重複一句令孩子不安的話:都那麼大了, 還像個小孩似的玩。 應該明白, 這是一種罵人的話。 另外, 孩子迷故事也被某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視為發育不良的標誌。

一個作家寫道:"重要的不是玩什麼, 而是怎樣玩, 玩的時候有些什麼想法和感受。 玩洋娃娃這樣簡單的遊戲, 可能玩兒得很巧妙;下象棋這種看似“高等”的遊戲, 卻可能玩兒得很蠢, 並且很孩子氣。 救火、打獵或者假扮印度人的遊戲, 玩起來都可能頗為有趣, 且充滿了生動的想像力;相反, 在不當的方式裡, 讀書有時也會毫無意義。

一個著名建築師的回憶錄中的一些章節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父親送給他一盒做工精緻的工具小兵。

Advertisiment
幼時的他常常幾個小時地玩這些精巧的玩藝。 他總在和小兵的交戰中戰勝它們, 然後“照料”傷患:把損壞的小兵粘起來, 再重新上色。 數年之後, 這些兒時遊戲裡的想像躍然於他氣勢磅薄的劇院設計草圖上。

或許, 有些人只在童年時代是勝利者。 而另外一些童年時養成的扮演勝者角色的習慣, 可以受用終生。 直到鬢髮斑白, 他們依然會得益於童年的教益。

當家長大聲呵斥孩子們的時候, 它們未必明白, 他們的怒吼會使生活發生怎樣細微的變化。 有時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不一定有效。 事實上, 你盡可能的讓孩子在玩兒的過程中學會最複雜的東西。 試著掌握它!

觀察課

孩提時代, 人能夠敏感地注意到一切事情。

Advertisiment

魔術師演出服上閃光的亮片, 碩大的氣球, 滑稽可笑的小狗――這一切都可以帶給他們突如其來的歡樂。

為什麼小時候看到金龜子會驚喜得連心都緊縮起來?對多數成年人來說, 童年逝去, 但有關金龜子的記憶卻留存下來, 和童年時光一起逝去的還有敏銳的觀察力。

我尊重那些看到一片彩色玻璃都能現出會心微笑的孩子。 這樣的玻璃總是在柏油路上閃閃發光。 大人們常常問:為什麼孩子要掙脫大人的手, 返回到走過的路上去?這全都因為大人們沒有向地上看一眼, 或許那兒躺著一塊彩色的玻璃, 是那種很罕見的發紫羅藍色的玻璃。

撒謊課

撒謊是我們在孩子幼年時教給他們的。 最不傷人的謊言是:“你就說我不在家。 ”通常是懶得去接電話。孩子們對說出的每句話都認真負責,而我們呢?大人往往想說就說了,而後又反悔。

媽媽早晨信誓旦旦地向孩子保證,午飯後他們一起去散步。而午飯過後,媽媽卻說,她沒勁兒了。那當初為什麼要許諾呢?要知道,這些微小、毫無惡意又有理由可解釋的諾言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於是孩子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大人都隨便說話。他們的言行之間根本沒有相互聯繫。因此,孩子們當然會相信那些保證自己言出必行的人。

懲罰課

我們經常在互相懲罰:我們懲罰孩子,孩子們又反過來懲罰我們。

有人會反駁說,懲罰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時常蠻不講理而毫無顧忌地教訓孩子,輕則高聲叫嚷,重則粗話連篇、謾駡不休。這使有過失的孩子覺得自己真是犯了大錯。但自以為行為高尚的父母,是否相信這種侮辱性的打罵算是有益的行為呢?

他們用另外的方式來懲罰我們這些成年人。他們不再相信我們,更要命的是,他們不再對我們抱以希望。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頁紙,每次我要伏案工作的時候總能看到。它一直擺在那兒,看到它,我的精神就會為之一振,上面摘錄的同樣是一位智者的一段話:“難道你不害羞嗎?你還真的發怒了。看吧,孩子那麼嬌小、單薄、孱弱而無助。這不是指他將來會是什麼樣,而是他今天的樣子。在他剛會開心地喊叫並綻放出燦爛微笑的時候。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是何等重要,他們能夠猜測得到。這是讓他們多享受這懵懂無知的時光吧!”

”通常是懶得去接電話。孩子們對說出的每句話都認真負責,而我們呢?大人往往想說就說了,而後又反悔。

媽媽早晨信誓旦旦地向孩子保證,午飯後他們一起去散步。而午飯過後,媽媽卻說,她沒勁兒了。那當初為什麼要許諾呢?要知道,這些微小、毫無惡意又有理由可解釋的諾言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於是孩子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大人都隨便說話。他們的言行之間根本沒有相互聯繫。因此,孩子們當然會相信那些保證自己言出必行的人。

懲罰課

我們經常在互相懲罰:我們懲罰孩子,孩子們又反過來懲罰我們。

有人會反駁說,懲罰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時常蠻不講理而毫無顧忌地教訓孩子,輕則高聲叫嚷,重則粗話連篇、謾駡不休。這使有過失的孩子覺得自己真是犯了大錯。但自以為行為高尚的父母,是否相信這種侮辱性的打罵算是有益的行為呢?

他們用另外的方式來懲罰我們這些成年人。他們不再相信我們,更要命的是,他們不再對我們抱以希望。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頁紙,每次我要伏案工作的時候總能看到。它一直擺在那兒,看到它,我的精神就會為之一振,上面摘錄的同樣是一位智者的一段話:“難道你不害羞嗎?你還真的發怒了。看吧,孩子那麼嬌小、單薄、孱弱而無助。這不是指他將來會是什麼樣,而是他今天的樣子。在他剛會開心地喊叫並綻放出燦爛微笑的時候。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是何等重要,他們能夠猜測得到。這是讓他們多享受這懵懂無知的時光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