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隨意評價孩子 你沒那麼懂ta

中秋帶孩子走親戚, 親朋友好相聚, 孩子們更是歡喜得不得了, 一見到自己的表兄弟姐妹, 個個都相擁歡笑, 打打鬧鬧, 節日氣氛一下子就被孩子們點燃了。 但是煩惱也會不少, 其中令我很鬱悶的是, 大人們很喜歡隨意評價孩子, 給孩子貼標籤大人的這種行為隨意到什麼程度呢?

孩子一進門, 貼標籤的行為便開始了:才一個月不見, 你怎麼胖了這麼多啊?

飯桌上, 孩子不愛吃油膩的雞鴨鵝, 獨愛姥姥做的清蒸鱸魚: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挑吃呢?這樣子多沒禮貌啊?

孩子不愛穿鞋子, 光著腳丫在客廳跑:你怎麼這麼不講衛生?光著腳丫多髒啊!

Advertisiment

……

雖說這些評論孩子聽聽也無妨, 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中, 不可能只聽到好的聲音, 但大人們隨意評價孩子的行為,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不是什麼好事。

關於標籤這件小事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貼標籤效應”, “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無論標籤是“好”是“壞”, 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 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例如, 一個女孩兒剪了短髮, 被說像“假小子”, 以後她可能會經常留短髮, 來“印證”大人對她的評價;大人越是說某個孩子淘氣, 他就有可能越來越淘氣;大人越是說某個孩子膽小, 孩子就可能越來越膽小。

Advertisiment

我們簡單地將孩子歸到某一類別上去, 無形中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其實你是這樣一個孩子。 於是孩子接下來的行為很可能都會往這個點上靠攏。 因為在孩子的眼裡, 大人的話都是對的, 大人就是權威。

注意, 你對孩子的評價很可能是片面的

很鬱悶親戚對朵朵的一個評價:“這孩子很挑食”。

事實上朵朵並不挑食, 只是餐桌上的大多數食物都偏油膩, 孩子習慣了比較清淡的飯菜, 且孩子早就嘮叨著想吃姥姥做的清蒸鱸魚了, 因此才會多吃幾口。

如果這位親戚多和朵朵吃幾頓飯, 就會知道原來孩子並不是你所認為的“挑食”了。

很多時候, 孩子只是在某種行為、某個時間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但是大人對孩子的評價, 卻常常是概括性的。

Advertisiment

比如, 看到孩子某次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 就當面說孩子“小氣”;看到孩子和大人頂了一次嘴, 就評價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一時調皮搗蛋, 就直言不諱地告訴孩子“你是個頑皮的孩子”。

僅僅因為孩子一次兩次的表現, 就斷定孩子是這樣的人, 未免也太片面了吧?孩子如果真的“小氣”, 他會慢慢在群體遊戲中學會分享, 在書籍故事中明白分享的意義, 而你對他隨手貼的標籤, 除了讓孩子很不爽、越來越小氣之外, 並不能引導孩子往你期待的方向前進。

另外, 孩子“小氣”、“髒”、“挑食”等, 都是孩子的本性, 客觀來說是沒有對錯的, 如果表現比較惡劣, 也只是因為大人沒有引導好而已。 高高在上地評價孩子這裡不好, 那裡不好,

Advertisiment
真的只是因為你年齡比他大, 已經被“社會化”了而已, 沒啥好嘚瑟的!

正面的標籤, 就一定是好事嗎?

既然負面的評價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那麼是不是正面的標籤就一定好呢?我看未必。

之前我寫在《懂事的孩子更可憐?調查結果這樣說……》這篇文章中提到, 很多從小被貼上“懂事”標籤的孩子, 可能會過於考慮他人的感受, 而忽略自己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 正面的標籤其實也有反作用。

但是,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不可能一下子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我們也免不了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某些評價, 這該怎麼辦?

▪ 只評價事件, 不評價人

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的表現不好, 要針對事件本身進行客觀的評價, 同時不要用批判的語氣, 如果你也才4歲,

Advertisiment
面對同樣的情形, 不見得你會有更好的表現。

例如孩子在飯桌上很挑吃, 可以悄悄告訴孩子:“大家都很喜歡吃鱸魚, 要給其他人留一點。 其他菜也很好吃, 你也可以嘗嘗。 ”

▪ 抓住機會, 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孩子的個性是多面性的, 不同時間表現通常不一樣。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表現得很粗心, 但是有一次表現得很細心了, 抓住這個機會告訴他:“這個遊戲需要很細心才能完成, 原來你可以做得這麼好!”

▪ 保持客觀和耐心

孩子的行為個性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要因為孩子一兩次的表現, 就變得緊張兮兮, 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XXX的孩子”。 其實孩子的個性、內心世界比你想像的要豐富多了, 你看到的僅僅是一面而已。 保持客觀和耐心,你才能看到孩子不為你所知的另一面,這樣孩子才有機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保持客觀和耐心,你才能看到孩子不為你所知的另一面,這樣孩子才有機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