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心理”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的一種傾向。 這是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 也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在幼兒時期, 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充分利用“泛靈心理”, 那麼, 他們就能在幼稚教育生活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 首先需要父母和老師能隨時發揮出自己的想像力, 將事物“擬人化”, 例如:孩子在做遊戲時, 教育孩子不要把牆壁弄髒, 不要把小凳子弄壞時, 可以這麼對他說:“如果你摔了小凳子, 它一定會疼的, 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

Advertisiment
走起路來多難受啊!”或者“牆壁可愛乾淨呢!, 如果弄髒了, 它就不跟你們做朋友了。 ”孩子聽了以後會非常注意, 還會擦擦凳子, 撣撣牆壁上的灰塵。

對於會活動的東西, 幼兒更容易引起“泛靈心理”反應。 “靈化”了的外物主要是指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等等。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 不妨將一些寓言、童話故事編成小話劇、小舞蹈等節目和孩子一起表演, 從中讓孩子接受直接的心理體驗, 所得到的效果比起講大道理不知要好多少。

當然, 幼兒的“泛靈心理”是一種意識發展不充分的表現。 我們在利用“泛靈心理”進行教育的同時, 還應指導孩子學會人物識辨、物物識辨, 促進孩子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 不斷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