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 玩具是需要的。 至於如何跟孩子玩, 怎麼讓他不沉迷, 今天有妙招:
利用玩具讓孩子回歸社交
通過玩具讓他觀察到其他不一樣的東西
看著一個不起眼的玩具, 當你會用的時候, 它可以教給孩子很多東西:
最簡單的就是精細動作。 每一個玩具總要用手, 比如簡單的開和關。
? 玩的正確形式和玩法。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拿著汽車不是在“開車”,
Advertisiment
? 思維的組成。 比如從單純的一個車組成停車場之後, 再加入人物或者動物。 讓孩子通過觸摸和感覺, 去體驗玩具, 對小孩子的發育是有好處的。
? 教認知。 簡單的顏色、形狀、大小等。
? 教會更多的語言, 如提要求、命名(說名稱)等等。 因為我們孩子溝通性不夠, 我們可以教他主題性對話, 假如他拿的是汽車, 我們可以問他:你的汽車要開到哪裡去, 平時是誰和你玩汽車, 開到哪裡見誰·····
當知道玩具有這麼多妙用之後, 新的困惑又產生了, 作為沒有經驗的家長, 我們還缺少教的方法。
如何借助玩具教孩子?
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 玩具首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比如玩小火車:
小火車正在跑的時候, 我忽然讓它停下來, 孩子就會奇怪怎麼啦, 他就會看著你暗示“我還想玩”, 這是不是給了他一個表達需求的機會?
他說出“我好想玩”, 會說“開、關”, 這種語言才是真正有情境的, 有功能的。
也可以單獨拿出小火車來教, 一開始可以叫他數一數小火車, “一個、兩個、三個”, 這是點數;
還可以讓他把紅色(或者綠色)的小火車給你, 這可以讓他辨認顏色;
甚至可以拿著幾個小火車親親嘴、排長隊、比賽、輪流, 加入紅色綠色變成紅綠燈, 有時候可以走,
Advertisiment
玩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滑動著玩, 還可以跳著玩, 甚至可以放到別的玩具裡一起玩, 也可以下指令, 從黃顏色的小火車開始······
在這裡是一個玩具, 但是玩具之中絕對可以有教學。
玩玩具的重點是要教會孩子多樣的玩法,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玩的時間, 因此獨立玩的能力和對玩具的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牽扯到各個方面的教學。
比如可以給他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假如我拿一張卡片出來, 老師會覺得很沒意思, 孩子也會覺得很沒意思, 但是如果我把它放到車子裡面, 和車子結合起來, 那他的興趣點就不一樣了, 我可以讓他來拿, 玩“開門、關門”, 或者可以讓他學會放入“拉、拿”這樣的概念,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玩最終會回歸到社交。
通過玩具讓他觀察到其他不一樣的東西, 孩子可以通過玩具關注到人。 也許我們的孩子當時拿到玩具是非常單一刻板地玩, 但你教了之後他會知道這種玩具真正的玩法, 這也是為了發展社交的需要——當他在正常孩子的人群當中用這種玩具的時候他能正確玩, 他正確玩了孩子才願意跟他做平行遊戲, 才會有延伸, 最後才能打開孩子的社交。
但是一不留神孩子已沉迷玩具了怎麼辦?
投其所好, 把孩子從玩具里拉出來
在我們把一堆玩具拋給孩子的時候, 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要用玩具?
Advertisiment
愛玩具是孩子的天性, 但並非沒有玩具我們就難以和他開啟互動。 作為特教老師, 我的宗旨和責任是為了鼓勵孩子學習、融合。
我的想法是,
我們要強調人際互動的精髓, 避免讓孩子沉迷于玩具之中而忽略掉與人的互動的部分。
很多普通孩子也是這樣, 爸爸媽媽很忙沒時間陪他就給了他一堆的玩具, 這樣的孩子真的跟爸爸媽媽的情感互動就會很好?不會的。 再怎麼使用玩具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最終的本質還是人際互動, 玩具不能取代爸爸也不能取代媽媽。
我是怎麼做用簡單地物品玩出多種玩法?
玩玩具的本質是“玩”, “你”怎麼跟孩子“玩”!而不是一堆莫名奇妙的玩具, 因為, “你”才是關鍵。
如果我今天沒有玩具,隨便在地上撿一個紙屑,一片樹葉,我都能跟孩子玩起來。怎麼做的?
答案很簡單,不是東西的問題,是人的原因。
不是我拿著紙屑,紙巾就能來玩,而是在於這個人是怎麼表現的:如果你的表情誇張,如果你跟孩子的默契情感投入足夠,我相信不管拿什麼都能玩。
比如說 ,我可以把塑膠袋綁起來當做一個熱氣球或者氣球來玩,不是我拿塑膠袋綁成氣球我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是在玩的過程中我的表情動作誇張、生動,以及在跟孩子的互動中賦予大量的情感,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
當意識到家長自己在玩過程中的角色如此重要,為之激動時,回頭一看自家的娃,已經沉浸在一個他癡迷的玩具之中,對親爹親媽都沒了興趣,那該用什麼方法把他拉回來呢?
我的辦法就是:投其所好!利用玩具,加入你的玩法,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你身上。這個方面我們做過一個成功的嘗試:
當時iPad上剛剛出了一款遊戲叫水果忍者,有個叫小於(化名)的孩子一直非常癡迷,生活中大量的時間都在玩平板電腦。
那怎麼把他拉回來?
我們就跟他玩水果忍者——但不是在電腦上。
首先,我們準備了一堆海洋球,一些沙包大小的玩偶,裝在一個桶子裡頭,把桌子都推倒,把桶藏在桌子裡頭,一邊唱著水果忍者的配音音樂,一邊一顆一顆地把球丟出來,每一顆都故意以抛物線形式丟到他的面前。
孩子此時會本能性地把他揮掉,你再加以強化:“哇,得分,切掉了。”一邊配音一邊丟球,他就會有成就感,這就是水果忍者。然後開始速度變快,你丟兩顆他也會很快速地去切那個球,然後故意丟出一顆黑球——為什麼,因為炸彈來了。
孩子一邊玩,一邊注意力就不自覺轉到了我身上:這個人會什麼時候丟球?他這個動作是要把球丟出來了嗎?而且我的聲音、感情都很生動,遠遠超過了iPad。
所以關鍵是人,而不是玩具。如果人都不能改變,那只能用玩具了,就會導致沒有玩具你根本玩不了。
? 關於玩具,柳一明老師還給出了幾點重要提示:
? 所有的玩具必須是安全的。特別需要瞭解孩子敏感的東西,比如在買毛茸玩具時,要考慮孩子是否會對毛很敏感;如果對聲音敏感的孩子,我們可以避開聲音尖銳的玩具。 ? 玩具的量需要把握。
第一我們可以備更多的玩具,第二我們教的時候也是要有方法的,我們不能把所有玩具一股腦地放出來,多選擇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把玩具放到框架裡面、簍子裡面,我一個一個地跟他玩,可以是坐著玩,也可以是在小桌子上玩,我們可以玩了一個教他收起來,也可以教他收拾玩具,比如汽車和汽車一起,無形中當中教了他分類。? 為孩子準備與他年齡相符的玩具。
按照一個普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選擇玩具。3月以內的,3歲到6歲的,6到12歲的,每個年齡階段的玩具是不一樣的。3歲的時候,可以是積木,到3歲到6歲可能就是現在流行的動畫片裡的人物,6到12歲男孩子可能是拼裝性的,女孩子可能就是芭比娃娃。因為孩子對普通孩子都在玩的玩具、都在看的動畫片都不認識的話會影響社交。小朋友都在說,他卻不知道,他都沒玩過,根本不認識,本來和其他孩子溝通就有問題,這樣的話就更有問題了。
玩具不存在消退,而是會自然地就過渡了。每個階段都會淘汰一部分,因此爸爸媽媽要留心孩子到了哪個階段就要給孩子相應的玩具,才能幫助他打開社交。
如果我今天沒有玩具,隨便在地上撿一個紙屑,一片樹葉,我都能跟孩子玩起來。怎麼做的?
答案很簡單,不是東西的問題,是人的原因。
不是我拿著紙屑,紙巾就能來玩,而是在於這個人是怎麼表現的:如果你的表情誇張,如果你跟孩子的默契情感投入足夠,我相信不管拿什麼都能玩。
比如說 ,我可以把塑膠袋綁起來當做一個熱氣球或者氣球來玩,不是我拿塑膠袋綁成氣球我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是在玩的過程中我的表情動作誇張、生動,以及在跟孩子的互動中賦予大量的情感,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
當意識到家長自己在玩過程中的角色如此重要,為之激動時,回頭一看自家的娃,已經沉浸在一個他癡迷的玩具之中,對親爹親媽都沒了興趣,那該用什麼方法把他拉回來呢?
我的辦法就是:投其所好!利用玩具,加入你的玩法,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你身上。這個方面我們做過一個成功的嘗試:
當時iPad上剛剛出了一款遊戲叫水果忍者,有個叫小於(化名)的孩子一直非常癡迷,生活中大量的時間都在玩平板電腦。
那怎麼把他拉回來?
我們就跟他玩水果忍者——但不是在電腦上。
首先,我們準備了一堆海洋球,一些沙包大小的玩偶,裝在一個桶子裡頭,把桌子都推倒,把桶藏在桌子裡頭,一邊唱著水果忍者的配音音樂,一邊一顆一顆地把球丟出來,每一顆都故意以抛物線形式丟到他的面前。
孩子此時會本能性地把他揮掉,你再加以強化:“哇,得分,切掉了。”一邊配音一邊丟球,他就會有成就感,這就是水果忍者。然後開始速度變快,你丟兩顆他也會很快速地去切那個球,然後故意丟出一顆黑球——為什麼,因為炸彈來了。
孩子一邊玩,一邊注意力就不自覺轉到了我身上:這個人會什麼時候丟球?他這個動作是要把球丟出來了嗎?而且我的聲音、感情都很生動,遠遠超過了iPad。
所以關鍵是人,而不是玩具。如果人都不能改變,那只能用玩具了,就會導致沒有玩具你根本玩不了。
? 關於玩具,柳一明老師還給出了幾點重要提示:
? 所有的玩具必須是安全的。特別需要瞭解孩子敏感的東西,比如在買毛茸玩具時,要考慮孩子是否會對毛很敏感;如果對聲音敏感的孩子,我們可以避開聲音尖銳的玩具。 ? 玩具的量需要把握。
第一我們可以備更多的玩具,第二我們教的時候也是要有方法的,我們不能把所有玩具一股腦地放出來,多選擇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把玩具放到框架裡面、簍子裡面,我一個一個地跟他玩,可以是坐著玩,也可以是在小桌子上玩,我們可以玩了一個教他收起來,也可以教他收拾玩具,比如汽車和汽車一起,無形中當中教了他分類。? 為孩子準備與他年齡相符的玩具。
按照一個普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選擇玩具。3月以內的,3歲到6歲的,6到12歲的,每個年齡階段的玩具是不一樣的。3歲的時候,可以是積木,到3歲到6歲可能就是現在流行的動畫片裡的人物,6到12歲男孩子可能是拼裝性的,女孩子可能就是芭比娃娃。因為孩子對普通孩子都在玩的玩具、都在看的動畫片都不認識的話會影響社交。小朋友都在說,他卻不知道,他都沒玩過,根本不認識,本來和其他孩子溝通就有問題,這樣的話就更有問題了。
玩具不存在消退,而是會自然地就過渡了。每個階段都會淘汰一部分,因此爸爸媽媽要留心孩子到了哪個階段就要給孩子相應的玩具,才能幫助他打開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