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 香港過去五年因患上“濕肺癥”而入住深切治療部的初生嬰兒增加一倍, 研究結果顯示逾七成患者是經剖腹出生, 而母親未經陣痛而剖腹分娩, 或過早出生的嬰孩均有較高風險患上嚴重濕肺癥, 可導致死亡。
據報道,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 過去五年患初生兒短暫性氣促, 又名“濕肺癥”而需入住瑪麗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icu)的個案增加超過一倍, 由2002年的20宗增至去年的43宗。 在155名出現嚴重濕肺癥病征的嬰兒中, 71%是經剖腹生產, 以致嬰兒不能自行清除肺部積水, 其中45%是出現陣痛前剖腹生產,
Advertisiment
數據顯示, 每年因濕肺癥入住icu個案有上升趨勢, 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藍章翔相信, 情況與愈來愈多孕婦選擇剖腹產子有關。 研究中只有一成四嬰兒是非醫學上需要而剖腹出生, 她呼吁準父母應首選經產道自然分娩, 避免因喜好、擇日子甚或預約床位等外在因素而貿然剖腹。 她說, 嬰兒出生前需要準備一定的時間, 讓嬰孩的肺部有足夠條件吸收部分肺內胎水;另外, 母體子宮收縮及經陰☆禁☆道出生可助嬰孩把肺部積水擠壓出肺外。
即使決定剖腹生產, 藍章翔建議在妊娠39周后才進行手術。 她指出, 大部分35周以上嬰兒的肺部發育雖已成熟, 但在37周進行剖腹生產仍是太早。
Advertisiment
另外, 有外國研究稱, 曾患嚴重濕肺癥的嬰兒日后有較高機會患哮喘病等長期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