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剖腹產後傷口出現感染要怎樣應對

近年來, 隨著麻醉、手術技術的進步以及胎兒監護水準的提高, 特別是各種社會、心理因素的參與, 使剖宮產率不斷攀升。 然而剖宮產率上升到一定的水準並沒有降低孕婦及新生兒的發病率, 伴隨的手術併發症如麻醉意外、術中術後大出血、術後感染等卻使醫療糾紛不斷增加, 在諸多手術併發症中, 其中感染占第一位。 預防術後切口感染已成為產婦術後恢復的關鍵因素之一。

影響剖宮產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

根據外科病程, 可將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歸納為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後的相關因素。

Advertisiment
術前相關因素包括經產婦、孕婦肥胖、伴有基礎疾病、術前有感染存在、術前血色素偏低、胎膜早破、陰檢次數或導尿次數≥2次、肛查次數≥3次、術前未使用抗生素、因社會因素選擇的剖宮產術及妊娠合併症等, 如妊娠合併甲亢、糖尿病、心臟病等也是影響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術中相關因素包括是否急診、麻醉方式、手術時間及外科技術水準。 如手術延長1小時, 感染率可增加1倍。 主要原因包括創面的細菌數量增多;長時間的暴露、乾燥、牽拉損傷組織;創面上的縫線、凝出血點增多, 使局部抵抗力下降;長時間的手術可使術者疲勞等;術後相關因素包括術前住院天數、術中術後失血量及術後護理不完善等。 術後的護理, 國外採用預防感染綜合模式,
Advertisiment
要求術後醫護人員整體預防, 這是目前國內需加強的工作。


剖腹產後傷口感染

剖宮產切口感染的病原學特徵

在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原體中, 大腸埃希氏菌、腸球菌是導致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其餘病原體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念珠菌、銅綠假單胞菌、草綠色鏈球菌等。 說明健康婦女的正常陰☆禁☆道菌群由於菌群失調可轉變為致病菌或導致異位繁殖, 引起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與菌群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 手術一方面使患者的正常防禦屏障受到破壞, 另一方面改變了生殖道的生態環境, 菌群比例失調, 微生物發生定性或定量的改變, 容易出現機會感染。 如果在本身菌群紊亂情況下又伴有血腫、壞死組織,

Advertisiment
切口只需0.1%的細菌量就能使機體感染。 大腸埃希氏菌、腸球菌的敏感抗生素主要是第二代頭孢菌素, 在臨床預防術後感染時應以此為依據。 在現實醫療工作中, 感染產婦的病原學檢測率還很低, 這樣勢必會影響抗生素選擇的正確性, 因此當切口有感染存在時應常規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以指導合理的選用抗生素。

剖宮產切口感染的特徵表現

感染出現時間均在術後2~10天, 大多數發生在術後4~7天。 主要臨床表現為切口脹痛、跳痛, 切口不癒合。 典型局部症狀如紅、腫、熱, 痛已少見。 膿性分泌物或穿刺抽出膿液的比例較高, 可能由於產婦相對肥胖, 單位組織供血較少且易形成死腔造成的。 部分患者表現為切口裂開,

Advertisiment
在橫切口術後表現為左側裂開和在縱切口術後表現為下段裂開的占大多數, 原因尚不清楚, 故應在關腹時注意此兩部位的細心操作, 止血徹底。

剖宮產切口感染的治療

剖宮產切口感染治療主要是局部治療配合抗生素治療、支持治療等。

局部治療主要包括引流、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超短波療法和換藥等。 感染發生後給予局部治療的產婦占大多數, 證實了局部治療在抗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包括一聯、二聯和三聯用藥, 因醫院不同有明顯差異。 二聯用藥以頭孢類十甲硝唑為主, 三聯用藥絕大多數為頭孢類十甲硝唑十氨基糖甙類。 目前抗生素的治療應用中,

Advertisiment
聯合用藥率太高, 有一定的濫用傾向。 動物實驗和體外試驗發現甲硝唑有致腫瘤和致突變的危險性, 常規用於剖宮產術後不合理, 建議確診為厭氧菌感染後才能使用, 並且時間要短。 對氨基糖甙類藥物, 產婦用藥後乳汁濃度較高, 對乳兒影響較大, 因此在選擇時一定要慎用。

支援治療對於全身性治療, 目前一些醫院一味的選擇給予白蛋白等營養藥物, 是否有用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 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 改善產婦營養狀況, 提高機體免疫力, 切實保障術後切口感染的治療。

小編總結:

或許你會覺得這篇文章只是講剖腹產傷口感染要怎樣治療, 貌似是護理人員才要瞭解的。 但其實媽媽們瞭解一下對於媽媽們在產後真的遇上這個情況的時候都知道要怎樣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