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劃定“可、否”範圍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低齡的孩子還不能判斷和評價自己行為的適宜度, 這時家長就需要給孩子劃定“可、否”範圍, 讓孩子很清晰地明白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 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從而進行自我管理。

比如, 很多小孩子都很喜歡塗鴉, 拿著水彩筆到處亂畫。 這時候我們就要告訴他, 在圖畫本上是可以隨便畫的, 但是在牆上、地板上等地方是不可以隨便塗抹的, 以此來幫助孩子建立起“範圍”的概念。 起初, 孩子可能略微地懂得“要這樣做”“不能那樣做”, 即使不理解為什麼, 但習慣成自然。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可、否”範圍也應該賦予更多道德上的意義,

Advertisiment
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 產生的後果是什麼。

範圍一旦劃定, 就應該始終如一地讓孩子遵守。 但是由於孩子的好奇和叛逆心理作祟, 家長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 他越是想要嘗試。 所以在最初的時候, 孩子一定會試探性地往前進一步, 讓家長往後讓一步。 這個時候, 堅持這個邊線就非常的重要, 因為一次的退讓, 不跟孩子計較, 縱容孩子, 後面就可能會節節退讓, 那麼這個標準最後就變成了一張廢紙, 完全不起作用。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一次例外都不能讓其發生, 違反了就得受罰。 孩子為了避免受罰, 就會學著約束自己, 不做那些“範圍”之外的事情。

當家長自始至終都給他規定了界限並且嚴格要求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孩子會知道具體的界限在哪裡。 可是, 當家長左右不定, 時而縱容時而嚴厲的時候, 孩子反而找不准行為的規則, 不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 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了。 所以教育孩子就要是非分明、始終如一。 只有我們對孩子嚴格, 始終信守規則, 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威信, 讓孩子學會怎樣去管理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