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加強家園合作使新入園幼兒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導讀:針對新入園幼兒的行為特點, 筆者認為教師和家長應加強合作, 共同採取有效措施, 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 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入園關, 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從家庭進入幼稚園, 是幼兒在社會化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是幼兒生活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幼兒經歷這一轉折, 便會在生活習慣、行為要求、生活環境等方面帶來一些不適應, 並導致幼兒許多行為問題的出現。 本文通過對新入園幼兒的行為分析, 探討如何通過加強家園合作, 幫助新入園幼兒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一、新入園幼兒的行為分析
通過筆者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來的觀察分析,
Advertisiment
新入園幼兒其行為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新環境無所適從。 現在的孩子, 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他們的衣、食、住、行、玩全在成人無微不至地關心、照料和陪伴之下。 進入幼稚園後, 面對的是陌生的教師和小朋友, 在陌生的環境中, 孩子會覺得安全受到威脅, 有的孩子表現得很拘謹, 扯著家長的手不放;有的孩子則大哭大鬧。
2、不適應幼稚園的作息規律。 入園前, 孩子在家中多由老人看管, 起居一般沒有規律, 隨意性很大。 進入幼稚園後, 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規律, 使幼兒很不習慣, 感覺受到了限制和約束, 因而不願上幼稚園。
3、以“自我為中心”, 任性專橫。
Advertisiment
在家中, 幼兒總是獨享玩具, 遇到困難時, 長輩就會給予解決。 而幼稚園是一個大家庭, 大家一起玩, 一起遊戲。 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在集體活動中處處要占上風, 獨佔玩具, 要強爭先, 不懂得謙讓, 不能達到目的的時候, 往往要耍賴、嚎哭, 因此這類孩子也不願上幼稚園。
4、脫離集體, 單獨行動。 這類孩子入園後, 對幼稚園的生活並不膽怯, 一到班上就能自由活動。 但只是單獨活動, 即使教師組織集體活動, 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這種行為問題, 主要是由於入園前與人交往甚少, 缺乏交往技能, 在家庭中已形成了單獨活動的習慣所致。
5、缺乏鍛煉, 情緒緊張。 這類幼兒入園後並不大聲哭鬧, 但情緒壓抑緊張, 不說話、不與小朋友交往,
Advertisiment
不參加教師組織的活動, 喜歡一個人坐在椅子上。 這類孩子入園前大多膽怯, 缺乏鍛煉, 自理能力很差, 並習慣於一對一的講話方式, 入園後不敢在老師和集體面前提出自己的要求, 有的孩子甚至想大小便也不敢說, 結果導致很重的心理負擔, 而不願上幼稚園。
二、加強家園合作, 幫助幼兒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針對新入園幼兒的行為特點, 筆者認為教師和家長應加強合作, 共同採取有效措施, 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 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入園關, 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教師和家長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做好入園前的家訪工作, 為幼兒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幼兒報名登記後未入園前, 教師就應逐一地進行家訪。
Advertisiment
家訪時, 教師要與幼兒親切交談, 可送幼兒一件自製的小禮物, 消除幼兒的陌生感, 留給他們和藹可親的第一印象。 教師通過與家長交談, 可瞭解幼兒的個性特徵, 興趣愛好、生活規律和家庭教育狀況, 並指導家長為孩子入園做準備工作。 教師可邀請家長帶孩子熟悉一下幼稚園的環境, 讓孩子玩園裡的玩具, 帶幼兒觀看小朋友做遊戲的快樂場面, 激發幼兒入園的願望。
2、家園配合, 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
家長為幼兒報名後, 教師便將班級的一日活動安排表, 發給家長人均一份, 使家長瞭解幼稚園的一日生活作息時間, 指導家長為幼兒安排相應的作息時間,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 幼兒會養成良好的規律,
Advertisiment
入園後能較快適應幼稚園的作息時間。
3、取得家長信任, 正確對待來園後哭鬧不止的幼兒。
有些家長送孩子入園後, 因為不放心, 工作間隙常跑到幼稚園活動室的窗外看望孩子, 一旦被孩子發現後便糾纏不休。 作為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家長為人父母的心情, 在一日生活中耐心細緻地照顧好幼兒, 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笑臉、真正的愛心喚起幼兒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以有趣的遊戲吸引他們, 使幼兒在幼稚園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將依戀親人和家庭的情感逐漸轉移到幼稚園中來, 從而消除家長心理存在的“不放心”因素, 進而對教師的工作產生由衷地信任、理解和支持。 對於來園後哭鬧不止的幼兒, 家長首先要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可和孩子討論一下,“你上幼稚園了,而領導的小弟弟、小妹妹為什麼不能上幼稚園?”使幼兒懂得因為自己長大了,才可以到幼稚園學本領,從而產生上幼稚園的自豪感。其次,對於哭泣鬧不止的幼兒,家長要保持理智,一旦送孩子入園,無論他怎樣糾纏哭鬧,家長都應堅決果斷地離開。入園的最初一段時間,教師可建議家長早點接孩子離園,家長切不可因孩子哭鬧,而中斷送孩子入園,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只要我哭泣鬧,就可以不上幼稚園的想法,再送孩子入園時,會引起更強烈地哭鬧,從而延長入園的適應期。
4、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教給幼兒交往的技能。
幼兒間相互不熟悉,缺少交往技能,是幼兒不願來園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相互配合,為幼兒創造良好的交往機會,使幼兒儘快熟悉起來。如:可讓幼兒將家中的玩具帶到幼稚園中和小朋友交換著玩,這些豐富多彩的玩具對幼兒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個幼兒都非常想玩別人的玩具,這就為幼兒提供了借玩具、還玩具、交換玩具這樣一個良好的交往機會。
幼兒相互認識後,便喜歡與同伴交往,但由於缺乏交往的技能,在交往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因此,在創造交往機會的同時,必須教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首先,要在交往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使幼兒懂得只有懂禮貌的人,大家才願意跟他一起玩。幼兒交往中的好例子,可用情境表演的形式重現出來,讓幼兒模仿學習,對於那些“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教師應加強對他們進行行為準則方面的教育與訓練,並通過故事等形式耐心引導,在一日活動中,應善於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鼓勵,並將他們的進步反映給家長,讓家長也給予他們相應的鼓勵,從而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自覺進步。
5、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的自理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會隨之增長,適應能力也會相應增快。在家中,家長應讓幼兒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開放日,請家長來園和孩子一起玩,從而增進教師、家長、孩子之間的感情,達到使家長樂於與幼稚園配合的目的。
總之,新入園的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總得有個過程,要縮短適應過程,需要家園雙方密切合作,根據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準,下力氣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從家庭到幼稚園的過渡,儘快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兼職編輯:李穎怡) 家長首先要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可和孩子討論一下,“你上幼稚園了,而領導的小弟弟、小妹妹為什麼不能上幼稚園?”使幼兒懂得因為自己長大了,才可以到幼稚園學本領,從而產生上幼稚園的自豪感。其次,對於哭泣鬧不止的幼兒,家長要保持理智,一旦送孩子入園,無論他怎樣糾纏哭鬧,家長都應堅決果斷地離開。入園的最初一段時間,教師可建議家長早點接孩子離園,家長切不可因孩子哭鬧,而中斷送孩子入園,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只要我哭泣鬧,就可以不上幼稚園的想法,再送孩子入園時,會引起更強烈地哭鬧,從而延長入園的適應期。
4、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教給幼兒交往的技能。
幼兒間相互不熟悉,缺少交往技能,是幼兒不願來園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相互配合,為幼兒創造良好的交往機會,使幼兒儘快熟悉起來。如:可讓幼兒將家中的玩具帶到幼稚園中和小朋友交換著玩,這些豐富多彩的玩具對幼兒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個幼兒都非常想玩別人的玩具,這就為幼兒提供了借玩具、還玩具、交換玩具這樣一個良好的交往機會。
幼兒相互認識後,便喜歡與同伴交往,但由於缺乏交往的技能,在交往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因此,在創造交往機會的同時,必須教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首先,要在交往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使幼兒懂得只有懂禮貌的人,大家才願意跟他一起玩。幼兒交往中的好例子,可用情境表演的形式重現出來,讓幼兒模仿學習,對於那些“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教師應加強對他們進行行為準則方面的教育與訓練,並通過故事等形式耐心引導,在一日活動中,應善於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鼓勵,並將他們的進步反映給家長,讓家長也給予他們相應的鼓勵,從而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自覺進步。
5、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的自理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會隨之增長,適應能力也會相應增快。在家中,家長應讓幼兒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開放日,請家長來園和孩子一起玩,從而增進教師、家長、孩子之間的感情,達到使家長樂於與幼稚園配合的目的。
總之,新入園的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總得有個過程,要縮短適應過程,需要家園雙方密切合作,根據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準,下力氣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從家庭到幼稚園的過渡,儘快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兼職編輯:李穎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