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小兒腦癱臨床診斷避免漏診誤診

小兒腦癱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 因而大家也缺乏對此病的足夠認識,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此病的漏診及誤診, 從而錯過了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 一般正常來說, 正常嬰兒3個月大時可抬頭, 6個月大時可翻身, 如果某些寶寶3個月大了脖子仍發軟、不能抬頭, 6個月大時也不會翻身的話, 家長就要注意了, 這些都有可能是腦癱的信號。

目前有臨床資料顯示, 城市小兒腦癱患者有30%的漏診或誤診, 農村小兒腦癱病患者的漏診或誤診則高達50%。 不要說普通的家長, 就連一些基層醫生對小兒腦癱這種病的認識也很不夠,

Advertisiment
對那些出生後有異常、有腦損傷的患兒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導致患兒錯過治療時機;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語言、智力以及肢體功能障礙抱僥倖心理, 認為是正常的發育遲緩, 等年齡大點就好了, 這往往導致孩子五六歲才就診, 這個時候再進行康復就困難多了。

因此, 我們一定要做到全面瞭解和掌握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干預, 力爭在臨床上成功地做到早期診斷、早期干預, 以全面降低小兒腦癱的發生率, 同時也盡可能為患兒提供最好的康復治療。 對於已經確診的患兒, 可以在6個月時便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加強運動機能的訓練, 堅持按摩加運動, 對其大腦運動機能發育有好處,

Advertisiment
年齡愈小, 腦發育愈快, 腦部受損傷後, 康復能力也愈強。 康復訓練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孩子主動運動的訓練, 比如說讓孩子進行俯臥位抬頭訓練、翻身訓練、平衡訓練、坐位訓練、抓握訓練、爬行訓練及扶站、扶走和獨走訓練。 當這樣的訓練進行到孩子2歲半之後, 如果期病情適宜手術, 則應儘快採取外科手術進行干預。 比如痙攣型腦癱可以運用FSPR術(即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跟部分離斷術)進行治療, 通過對脊髓神經後根的處理, 全面調整肌肉張力, 使肌張力儘量接近正常狀態, 為運動功能的恢復提供了前提條件;手足徐動型腦癱可以接受頸動脈外膜剝脫術, 全面改善大腦功能, 增強智力、記憶力和語言能力,
Advertisiment
降低肢體的肌張力(尤其是上肢), 有利於口詞不清、手足不靈活、行走不穩、流口水等症狀的緩解。 再次強調, 無論接受哪種手術, 患兒術後都必須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 方能取得滿意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