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加強防護讓小寶寶遠離流腦

冬春季節是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 瞭解一些疾病知識, 做到提前預防, 及時治療, 對孩子的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性腦膜炎是春季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發病多見於兒童。 流腦對小兒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 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關注。 流腦高發季節, 對寶寶加強防護, 讓寶寶遠離流腦。

流腦表現, 初起鼻咽

冬春季節是流腦的多發期, 2-4月達到發病高峰, 5月份迅速下降, 6-10月發病處於最低水準。 冬春季室內活動多於戶外運動, 人們之間接觸頻繁密切, 流腦易傳播和擴散。 同時受氣候寒冷、乾燥或忽冷忽熱的影響,

Advertisiment
一些病原菌孳生, 從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使呼吸道局部抵抗力減弱, 形成了感染流腦的誘因。

流腦的感染起自鼻咽部, 然後病菌侵入血液迴圈, 最終達到腦膜或身體其他部分, 產生炎性損害。 因此經過2-3天的潛伏期後, 最初的症狀表現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多數小兒無明顯症狀, 一部分病人有咽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可以表現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 隨之病人突然出現寒戰, 高熱體溫可達40℃, 頭痛、嘔吐反復發作, 嘔吐呈噴射狀, 早期皮膚上可見出血點或瘀斑, 起病之後有時唇周出現皰疹, 亦可見於口腔內、耳、胸、四肢、生☆禁☆殖☆禁☆器及臀部等處。 化驗血常規, 白細胞增加, 中性粒細胞增高, 嚴重時出現腦膜刺激症,

Advertisiment
1-2日內發展為腦膜炎。 這時表現為高熱持續不退, 頭痛劇烈, 頻繁的嘔吐, 患兒煩躁不安, 睡中尖聲喊叫或嗜睡, 神志恍惚, 往往伴有驚厥, 甚至出現昏迷。 暴發流腦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又分為休克型、腦膜炎型和混合型, 如果搶救不及時, 往往造成死亡。 還有一種輕型流腦, 較多見流行後期, 起病較緩, 病勢亦輕, 發熱不高, 神志清楚, 亦無瘀斑, 僅為鼻咽炎症狀, 有少量小的出血點。

親密無間, 造成傳染

病人和帶菌者是本病的傳染源, 病人在潛伏期末已具有傳染性, 因此應該早期隔離病人。 帶菌者分為恢復期帶菌和健康帶菌, 恢復期帶菌者為大部分病人, 病後鼻咽部排菌不超過三周, 約有10%一20 %的病人臨床症狀消失後仍排菌,

Advertisiment
極少數病人排菌可達數月。 健康帶菌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這部分人比病人約多10-20倍, 因為無臨床症狀, 不易被發現。 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 借咳嗽、噴嚏、說話等將飛沫進入空氣傳播。 病原菌在體外生活力極弱, 通過日常用品間接傳播的機會極少, 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喂乳、接吻等對2歲以下嬰兒來說, 很容易被傳染。 人口稠密、居室擁擠、空氣不流通、陽光缺少、人口流動均易造成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治療徹底, 終身免疫

早期、全程、足量地使用抗菌素是治療流腦的關鍵。 一般療法:靜脈輸液, 補充電解質, 糾正酸中毒。 抗菌療法:青黴素做靜脈持續滴注, 療程5-7日;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氯黴素, 口服、肌注或靜點,

Advertisiment
療程5-7日, 也可用複方新諾明。 暴發型的治療, 除抗生素治療外, 應積極抗休克, 消除腦水腫, 防止腦疝, 防止呼吸衰竭。

流腦的治癒率達到95%以上。 一般死亡病例多為暴發型, 短期內死於嚴重休克或腦疝。 普通型病兒早期採用適應藥物能夠徹底治療, 併發症和後遺症很少見。 對不典型病例或診斷不及時, 又延誤了正確治療, 易發生後遺症。 因此小兒患流腦後, 一定要徹底治療。 一旦患病後可獲得鞏固的免疫力, 很少再感染此病。

拒絕流腦, 預防第一

腦膜炎雙球菌在一般環境中很容易死亡, 利用冷、熱、乾燥、陽光和普通消毒劑的作用都可以將其殺滅。 冬春季節應勤換衣被, 經常開窗通風, 在“流腦”流行期, 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玩耍,

Advertisiment
更不要帶孩子到發病的小孩家去串門, 外出要戴口罩, 這些都是切實可行的措施。

幼稚園、學校等孩子比較集中的地方, 可以用0.3%的呋喃西林或2-3%的黃鏈素溶液滴鼻、噴喉, 每天2次, 連用3天。 中草藥用藿香、佩蘭、板藍根、蒲公英各9克煎服, 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一旦發現流腦病人要立即隔離治療。 通過多年觀察, 流腦菌苗保護率為80%以上, 應該每年進行一次預防接種, 注射吸附流腦菌苗。 菌苗應用於6個月-15歲兒童, 初免年齡從6月齡開始, 6-12月齡嬰兒用30mg劑量, 初免2針, 間隔3個月, 在2、4、7、10歲齡時用此劑量各複注射一針, 初免及復種均於流腦流行季節前完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