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的啟示

內容摘要:多元智力觀認為, 人的智力是多元性的, 因此, 幼稚教育應尊重教育的公平性, 形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尊重兒童的差異性, 因材施教, 充分發揮兒童的個性特長, 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 “揚長補短”, 開發兒童的潛能優勢。
關鍵字:多元智力觀、兒童教育、文化背景、個體差異
曾看過這樣一話題:思思是個能歌善舞、聰明美麗的小姑娘, 深得老師和小朋友的喜愛, 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 孩子們都以能和思思坐在一起為榮。 一天語言課後, 只聽濛濛歎口氣說:“我要是思思多好, 什麼都會……”面對孩子們深深的壓抑,

Advertisiment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為什麼孩子們年齡這麼小, 竟然有如此的煩惱?也許我們曾當著孩子的面對思思表現出特別的親昵?也許曾在有意無意間總把思思掛在嘴邊?而這恰好強化了其他孩子這樣一種心理:老師最喜歡思思, 總表揚她。
一個班上, 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幼兒, 他們深得老師的寵愛和關注, 常常作為學習的典範被讚賞, 這符合幼兒愛模仿的心理特點, 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正面教育手段, 但教師稍不留意或由於表揚籠統、模糊、不具體, 或沒有掌握好尺度, 無形中使榜樣成了偶像, 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這件事, 從表面看來是因為思思的出類拔萃, 才使孩子們個個自慚形穢, 實質是教師對幼稚教育究竟是培養“尖子”的教育還是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缺乏思考和認識。
Advertisiment
因此, 改變這種現狀的關鍵是轉變教師的觀念。 當中, 涉及到一個現代智力觀的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創立的多元智力理論, 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經驗和策略。
加德納認為, 人的智力並非象人們過去想像的那樣, 主要是由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構成的。 他提出, 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種類型, 包括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肢體運動智力, 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人際交往智力, 自我認識智力, 還有近幾年才剛剛增加的自然認識智力。 加德納這種多元的、開放的、尊重實踐效果的智力觀有利於我們更全面和更深入地認識幼兒的智力特徵。
Advertisiment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 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能, 也能夠在不同的方面突出表現。 加德納強調, 雖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種類型, 但這並不意味每個人只有其中的某幾種。 恰恰相反, 每一個都具有這8種智力, 只不過每種智力在個人智力總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 所以, 認識智力的多元性並不是為了方便教師對孩子們進行分類教育, 而為了籍此來瞭解孩子們, 分析他們的認知特點與需要, 並從中找到教育他們的最佳切入點, 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全班孩子共同進步。 正如加德納所說重要的不是七種或八種、九種智力, 而是一種多元地認識、理解和研究智力的方法。 認識到智力的多元性,
Advertisiment
會使教師對孩子更加包容, 教學更加有針對性, 也會使孩子從教師的包容和教導中獲得更多的成功與自信。
具體說來, 加德納的智力新概念給我們的教育觀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一、尊重教育的公平性, 形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我們常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某某是從農村來的, 只懂得爬高爬低, 其它什麼也不會, 挺笨的!”“某某父母是外地民工, 真差勁, 給她講了半天, 還不懂。 ”我們很少注意隱含在其中的智力觀, 而教育的公平性常常就在不知不覺中遭到破壞。 在幼稚園裡, 不同的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 各有自已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經歷。 在傳統的智力觀中, 某種社會主流文化所重視的能力成為衡量所有人“聰明”與否的唯一指標,
Advertisiment
來自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所具有的智力就很難被教師發現或重視, 甚至他們現實的和長遠的發展都很可能在歧視中被剝奪。
以多元智力觀反思我們的教育, 幼稚園應當遵循“人類所有的智力活動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現的。 ”(加德納)規律, 創設一個寬鬆、公平、多元文化的環境, 讓來自不同環境的兒童都能找到自己認同的文化和適合自己的發展條件, 獲得表現自己智力的機會。 教育要真正在學生身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就

必須尊重屬於兒童自己的兒童文化, 而不是無視和抵制兒童文化。 教育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就必須取得兒童內心的認同, 從學生的生態角度出發, 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 轉化原有的知識,以富有兒童文化的語言和行為來施加教育影響。在重視社會主流文化所強調的智力的同時,也要發現、尊重、培養兒童其它的智力,視每一種智力都同等程度地重要;同時,應更好地觀察、理解兒童的行為,從兒童行為中看到其背後所隱藏的智力及其文化印跡,不因兒童的行為表現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智力價值。觀念的更新會讓我們換隻眼看待同樣的問題,比如對待從農村轉入城市的幼兒,我們就會理解他的爬高爬低也是運動智力的一種表現,而不會因為他不善於唱歌跳舞便否認他運動智力的存在,甚至認為他不聰明。教師應努力地去瞭解、理解他們智力的文化背景,尊重和理解他們智力的不同展現方式,敏銳地發現他們的智力潛力,為其提供發展的空間和表現舞臺。
二、尊重兒童的差異性
兒童是與成人相互平等的主體,是有著很大自我發展潛力的個體,必須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認真對待每個孩子的特質、興趣和目標,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潛力”(加德納)。由於家庭環境和受教育的差異,遺傳素質的不同,以及兒童主觀心理活動不同,又各有具體的特點,表現出千差萬別的個性: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反應敏捷,有的遲緩;有的表達能力強,有的不善言辭……就象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兒童,幼稚園裡不會存在所謂的“笨”孩子,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水準和速度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教師視差異為正常,不可能以年齡或班級為標準來武斷地劃一。教師在充分尊重兒童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我們應意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沒理由要求所有的兒童按照同樣的方式、學習同樣的課程、追求完全同步的發展,更沒有理由把所有的兒童放在一個智力測試標準上掂量,做統一比較。
三、教育應重視“揚長補短”
同一個班上的孩子們,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則能說會道。好的老師往往會利用孩子們的長處來因材施教,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樣做很好。但是,發揮孩子的特長僅僅完成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應當是最大程度上幫助孩子發展他們並不擅長的那些方面。
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論基礎上的教育,必然高度重視在一個民主、公平、多元的環境裡培養所有兒童全面認識自己和他人,並學習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及其價值。在單一智力觀支配的環境中,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那些“缺乏能力”、“不聰明”的幼兒。他們的自尊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但是更有破壞性的是他們以及其他所有的幼兒,包括那些被幼稚園肯定的聰明幼兒在內,都被從小培養了一種封閉的、片面的、絕對化的思維方式。他們無意識地以這種方式來看待自己和他人,來思考周圍的問題。如果在今後的學校生活中,這種思維方式再被繼續強化的話,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將是長久的。因為兒童面臨的世界將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共榮的世界,他們需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因而,教師應重視培養幼兒正確的思維方式,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並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幼兒各自的潛能優勢,教會幼兒慢慢懂得理解、懂得尊重,懂得全面地去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長處與不足。<>

轉化原有的知識,以富有兒童文化的語言和行為來施加教育影響。在重視社會主流文化所強調的智力的同時,也要發現、尊重、培養兒童其它的智力,視每一種智力都同等程度地重要;同時,應更好地觀察、理解兒童的行為,從兒童行為中看到其背後所隱藏的智力及其文化印跡,不因兒童的行為表現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智力價值。觀念的更新會讓我們換隻眼看待同樣的問題,比如對待從農村轉入城市的幼兒,我們就會理解他的爬高爬低也是運動智力的一種表現,而不會因為他不善於唱歌跳舞便否認他運動智力的存在,甚至認為他不聰明。教師應努力地去瞭解、理解他們智力的文化背景,尊重和理解他們智力的不同展現方式,敏銳地發現他們的智力潛力,為其提供發展的空間和表現舞臺。
二、尊重兒童的差異性
兒童是與成人相互平等的主體,是有著很大自我發展潛力的個體,必須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認真對待每個孩子的特質、興趣和目標,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潛力”(加德納)。由於家庭環境和受教育的差異,遺傳素質的不同,以及兒童主觀心理活動不同,又各有具體的特點,表現出千差萬別的個性: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反應敏捷,有的遲緩;有的表達能力強,有的不善言辭……就象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兒童,幼稚園裡不會存在所謂的“笨”孩子,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水準和速度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教師視差異為正常,不可能以年齡或班級為標準來武斷地劃一。教師在充分尊重兒童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我們應意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沒理由要求所有的兒童按照同樣的方式、學習同樣的課程、追求完全同步的發展,更沒有理由把所有的兒童放在一個智力測試標準上掂量,做統一比較。
三、教育應重視“揚長補短”
同一個班上的孩子們,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則能說會道。好的老師往往會利用孩子們的長處來因材施教,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樣做很好。但是,發揮孩子的特長僅僅完成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應當是最大程度上幫助孩子發展他們並不擅長的那些方面。
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論基礎上的教育,必然高度重視在一個民主、公平、多元的環境裡培養所有兒童全面認識自己和他人,並學習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及其價值。在單一智力觀支配的環境中,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那些“缺乏能力”、“不聰明”的幼兒。他們的自尊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但是更有破壞性的是他們以及其他所有的幼兒,包括那些被幼稚園肯定的聰明幼兒在內,都被從小培養了一種封閉的、片面的、絕對化的思維方式。他們無意識地以這種方式來看待自己和他人,來思考周圍的問題。如果在今後的學校生活中,這種思維方式再被繼續強化的話,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將是長久的。因為兒童面臨的世界將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共榮的世界,他們需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因而,教師應重視培養幼兒正確的思維方式,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並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幼兒各自的潛能優勢,教會幼兒慢慢懂得理解、懂得尊重,懂得全面地去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長處與不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