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

在孩子口頭語言尚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之前, 在某一個階段, 他的動作語言(或稱肢體語言)會迅速地發展起來。

7~8個月的孩子會做各種動作語言, 比如歡迎、再見、謝謝、拜拜、蟲蟲飛等等。 這是需要孩子生理、心理的成熟度達到一定水準才能實現的。 首先要有能實現這些動作的神經、骨骼、肌肉的發育水準, 比如兩隻手能握在一起, 手指會靈活地屈伸等。 其次要孩子能
聽懂大人的話並能將指令付諸實施。 比如讓孩子指燈, 大人說:“燈呢?”寶寶會用手去指。 前提是他聽懂了“燈”這個聲音代表什麼, 然後是他認識燈,

Advertisiment
之後才是有用手去指燈的能力。 可見在這之前, 必然要經過大人多次指燈、說“燈”的過程, 這對孩子就是語言學習的過程。

有人把1歲內孩子的語言發展稱為學說話的準備期。 大致上將它分為:

(1)5個月以前的反射性發展階段, 即用哭來表達自己意願的階段。

(2)咿呀學語階段, 大致從四五個月至八九個月。 此時孩子發音增多, 吃飽、睡足、情緒好時常自動發音, 比如bɑ, mɑ, dɑ等等。

(3)說話萌芽階段, 9~12個月的孩子開始模仿大人說話。 這些話開始和周圍的事物有了較密切的聯繫。 比如我們前邊說過的“燈呢?”, 他必須聽懂、認識了“燈”的含義, 才有可能去指燈。

上邊的幾個階段之所以稱為“準備期”是因為這時的孩子還不能主動地說話, 還不能充分地用語言去與人交往。

Advertisiment
但是, 如果你認為孩子小不會交流而不去主動與他交流, 就大錯特錯了。 這種不交流的結果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的遲緩。 所以, 我們在孩子半歲之後應該多和他說, 多指東西給他看, 多教他一些肢體語言, 多帶他和別人交流, 這些都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有益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