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刻都在學習著, 他們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觀察中學、在交往中學。 理解了這一點, 幼兒的家長就不必糾結孩子的學習問題了。 比如, 當家長在家裡忙活, 而你的孩子只是在一旁看, 沒參與。 我們不必擔心, 他也同樣是在學習呢, 這只是由於他有不同的學習風格。
在家體驗式學習
貝拉畢業于理科大學, 自認為是一個理性嚴謹的人,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 都習慣性地列表說事, 她說有了孩子以後, 生活才似乎走入了一個感性美麗的世界。
她用實驗科學的幹練精神, 快速學習和鞏固了各方面的育兒知識,
Advertisiment
看到網上有人轉發《中美孩子做家務》對比的微博, 貝拉看到有網友開玩笑說自己從小是按美國標準培養的, 她想, 那可真是很幸運啊。 回想她自己, 恐怕當媽媽帶孩子這幾年, 是她迄今為止得到實際鍛煉最多的階段。
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 先做好自己, 再去要求孩子。 貝拉幾乎是將以往的生活全部拋棄, 從頭開始生活。 她堅信, 育兒即育己,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做最好的自己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Advertisiment
體驗式學習和自製一切的生活立刻開啟, 家裡的油用完了, 壺扔了挺可惜, 想想現在食品極不安全, 就廢物利用, 做了一個生豆芽的工具;在宜家買的小花盆, 老公給安了個一個手柄, 就變成了小桶;他們還在網上購買了木匠工具, 在家製作茶几方桌, 順便給孩子製作木刀和木劍……
貝拉尤其注重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和廚房事務中來, 因為她自己就深受其害, 什麼都一手抓的媽媽把所有事情都包辦了, 導致貝拉的動手能力特別差, 哪怕現在跟孩子一起學會一個新菜式, 都有一種“今天成長了很多”“原來炒菜這麼好玩”“廚房也有美學”之類的感歎。
Advertisiment
讓日常生活開出一朵花
貝拉有次看到一位媽媽說:“天天想著培養兒子的生活能力, 教他打蛋做飯, 結果今晚他盛湯, 竟然一瓢扣在碗裡, 湯濺了一身。 我大驚, 責備他哪有這樣盛湯的, 他答:‘我沒盛過。 ’他已九歲, 自小不愛喝湯, 每次都是我們盛了端過去給他喝, 今天才發現這個技能被家長剝奪了。 我以自己教他生活為豪, 卻忽略了細節——自理能力、對家庭的責任, 是在家庭生活中一點一滴讓孩子學會的。 ”
再看這段曾經心有戚戚的話, 貝拉不再是苦笑, 而是微笑, 她慶倖自己覺悟得早, 帶孩子走出了另外一條陽光大道。 她早已意識到, 讓孩子去動手做事, 其意義當然遠不止是學到各種實用技能。
Advertisiment
美國的孩子從小做家務、參加童子軍活動、野營、在餐館打工、參加各種體育訓練和比賽、從事各種職業實習……他們得到的收穫僅僅是技能的提高嗎?當然不是。 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樹立了自信、接觸到了真實的世界, 他們逐漸有了自己關於這個世界的思考, 逐漸樹立起了獨立的人格。
現在, 貝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在家勞作的每一天, 看到嘉嘉系著棉布小圍裙擦桌子上的灰塵, 弟弟邦邦跟在後面嚷著也要擦;晚上睡覺前, 嘉嘉總是幫爸媽擠好牙膏自己再去睡覺;邦邦雖然年齡小,
Advertisiment
有一天, 嘉嘉和貝拉說, 等自己到了30歲, 也要和老公一起帶著孩子出去玩, 也要每天自己煮咖啡喝, 也要把家裡的廢品都製作成實用的東西, 要像媽媽一樣勤勞一樣巧手。 那一刻, 貝拉真切地感受到, 父母怎樣生活, 孩子就怎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