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區別孩子想要的和需要的

看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而不是“想要”什麼, 這對家長很有幫助。 雖然你可能不能控制孩子想要什麼, 但是你可以找出二者之間的不同, 以區別對待。

你有沒有注意到兩三歲的孩子搞不明白“需要”和“想要”有什麼區別?小孩會說:“我需要一個餅乾”或者“我需要看電視”。 他們被那種急迫的感覺攫取, 並認為這種感覺是生理需要――除非家長告訴他們二者的區別, 大多數孩子一直會延續這種想法。

“需要的”包括基本生理上的需求(好比食品、水、空氣), 還有適度的關心、愛☆禁☆撫、智力上和體力上的刺激, 以及鍛煉能力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你孩子需要的東西應該享有最高優先權, 應該儘快給予滿足。 孩子餓了, 不給吃的, 或者孩子害怕, 不給安撫, 這都不能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內在價值觀, 並且也無益于孩子的長期成長。

“想要的”是除了以上範疇之外孩子渴望得到的一切。 可能是想要買的某件東西, 或是想吃的某種食品, 或是讓父母在某件事上聽自己的話。 有些想要的根本不應給予滿足, 比如孩子沒有必要收集電視廣告上所有花裡胡哨的玩具。 而有些想要的東西是合理的, 可以在提出要求的基礎上給予滿足。 比如讓你孩子“掙到”, 至少是“等到”他們心儀的東西, 這樣你給他們一個體驗延遲滿足的機會, 從而他們會更注重內在價值。

有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寫個清單,

Advertisiment
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寫下來。 在特定的時候, 你可以讓他自己從清單裡挑一樣他想要的禮物。 這樣一來, 孩子不但學著把願望分出輕重緩急, 而且認識到等待是接受禮物的一個必要步驟。

這並不是說家長不能出其不意地給孩子一份清單上的禮物。 尤其是孩子取得了某種特殊成績(成就)之後, 送份禮物(比如帶孩子去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玩一趟)能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分享喜悅。

如果孩子想要的東西與某種責任相關, 那通融一下也並不過分。 比如他放學之後, 或是在假期裡打工, 家長不妨讓他用用你的車。

區分“想要的”和“需要的”是家長的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 關鍵的一步是家長自己要清楚二者的區別,

Advertisiment
然後利用每個機會把這個資訊傳遞給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