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能力的體現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改變, 為了滿足兒童不同的需求, 幼兒角色遊戲業變得豐富多彩。 孩子們在角色遊戲中根據自己生活經驗和想像, 運用材料進行互動, 那麼如何讓孩子融入到角色遊戲中呢?
一、巧設遊戲主題, 融合學習內容
“製作吧”遊戲, 是我園區域角色遊戲整合的典型代表。 我們將許多美工區的內容融合進了“製作吧”, 在讓幼兒動手操作的同時互相交流自己的創意, 並大膽地嘗試推薦、售賣給同伴們。 眾所周知, 手工操作活動可以為幼兒的創造提供更大的空間, 它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小肌肉動作,
Advertisiment
在遊戲內容設計上, 我們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制定了一套計畫, 有目的地開展每一次遊戲活動;並根據幼兒遊戲活動的情況, 及時進行調整, 幫助幼兒在遊戲的氛圍中鞏固和掌握相應的手工技能。 幼兒還可將自己做成的各種工藝成品送到相應區角進行展示和售賣, 獲得相應的“工資”, 而“買”到各種“工藝品”的幼兒則可以帶著項鍊在小舞臺表演, 把相框帶回家鑲嵌自己的照片。 遊戲既讓扮演“小工人”的幼兒安靜細緻地進行了各種創意操作活動, 又在讓他們在買賣過程中實現了模仿成人生活的願望,
Advertisiment
三、妙現遊戲過程, 展現操作成果
在“美美服裝廠”遊戲中, “裁剪車間”裡“裁剪工人”自選各式服裝“樣板”後, 先“排版”, 再“裁剪”;“縫紉車間”裡“縫紉工人”先“縫紉”(即用筆設計圖案), 再“裝飾”(即塗色);“包裝車間”裡“包裝工人”先後運用“電熨斗”、“衣架”進行“整燙”和“包裝”(將“燙”好的服裝粘貼在“衣架”上);“門市部工人”則負責“買賣”。 與此同時, 我讓各“車間”的玩具材料形成流水線, 促使幼兒間互相督促、合作, 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合作能力。
隨著遊戲活動的不斷開展, 千篇一律的東西不再能長期吸引幼兒, 幼兒的目光會被富有個性的事物所吸引。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二、精置遊戲元素, 體現學習過程
角色遊戲體現了幼兒交往、社會性方面的發展。 中、小班的幼兒通過開展角色遊戲可以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和遊戲水準, 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不斷豐富, 需要更高層次的發展, 特別是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需要逐步養成細心、耐心操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1.設置鬧中取靜的環境
不管是哪個年齡班的角色遊戲區, 總是十分熱鬧, 孩子們有模有樣地穿梭于各個遊戲區, 買賣、吆喝充斥著整個活動室。 大班的孩子由於遊戲區的增加, 更加頻繁地往返于遊戲區之間, 樂此不疲。 雖然孩子們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遊戲水準不斷地提高,
Advertisiment
2.提供引發遊戲的材料
①手工坊。 這裡是幼兒大膽想像、自由製作的樂園:孩子們用廢舊塑膠袋製作成漂亮的裙子, 用藍色蠟筆設計青花瓷盤的圖案, 用針線縫出時尚小包等等。 “小工人”們勤懇又敬業, 許多孩子晨間入園插好進區卡就開始了繁忙的“工作”,還有的幼兒利用飯後休息時間完成遊戲時尚未完成的任務,任務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②休閒吧。孩子們可以來這裡租一個燒烤箱或電磁爐,將買來的蔬菜水果烹飪好,與好朋友一道分享,氣氛熱烈。到了大班下學期,“休閒吧”裡增加了益智類玩具,如棋類、拼圖、木質拼版等。
③製作吧。這裡提供的材料是製作“拖把花”,步驟不是很多,但在製作的過程中,很多幼兒為求速度,製作時塗色馬虎、剪的條狀太粗,卷得太松,花容易掉下來。結果導致“小工人”們生意很不好,一朵都沒賣出去,看著“小工人”們垂頭喪氣的樣子,我組織了“小顧客”與“小工人”的討論會,討論會上“小顧客”們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建議,讓“小工人”們明白了自己應該如何改進。
3.創造喜聞樂見的角色
在角色遊戲中,角色是遊戲的中心。幼兒在遊戲中通過扮演某一種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頭腦中已有的表像重新組合,從而反映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並參與成人的社會生活。因此各個不同的遊戲主題中,角色定位至關重要,在區域遊戲中給幼兒提供豐富合適的操作材料,讓幼兒以角色身份進行製作,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吃店”遊戲中,原來的角色遊戲中僅有“老闆”和“服務員”兩種工作崗位。我們創造了“點心師”這一全新的工作崗位,給幼兒提供了橡皮泥、橡塑紙、針線等多種材料並配以相應的步驟圖,讓幼兒以“點心師”的角色身份進行各種“小點心”的加工製作,“點心師”們有的做“饅頭”,有的剪“麵條”,有的包“餛飩”……忙得不亦樂乎,角色定位讓孩子玩得更起勁,做得更專注。又如美工區活動,原來的組織方式是每週提供一種遊戲材料,教師提出操作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做,現在我們將美工區和“巧手屋”有機結合,增加了“老闆”、“小小設計師”、“導購員”等角色。整合之後,孩子們的選擇更自由,不像以前美工區的材料每週都是固定的,而且孩子們帶著角色的身份進行手工製作,既增強了幼兒角色扮演的能力,又加強了操作活動的持久性。
許多孩子晨間入園插好進區卡就開始了繁忙的“工作”,還有的幼兒利用飯後休息時間完成遊戲時尚未完成的任務,任務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形成。②休閒吧。孩子們可以來這裡租一個燒烤箱或電磁爐,將買來的蔬菜水果烹飪好,與好朋友一道分享,氣氛熱烈。到了大班下學期,“休閒吧”裡增加了益智類玩具,如棋類、拼圖、木質拼版等。
③製作吧。這裡提供的材料是製作“拖把花”,步驟不是很多,但在製作的過程中,很多幼兒為求速度,製作時塗色馬虎、剪的條狀太粗,卷得太松,花容易掉下來。結果導致“小工人”們生意很不好,一朵都沒賣出去,看著“小工人”們垂頭喪氣的樣子,我組織了“小顧客”與“小工人”的討論會,討論會上“小顧客”們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建議,讓“小工人”們明白了自己應該如何改進。
3.創造喜聞樂見的角色
在角色遊戲中,角色是遊戲的中心。幼兒在遊戲中通過扮演某一種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頭腦中已有的表像重新組合,從而反映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並參與成人的社會生活。因此各個不同的遊戲主題中,角色定位至關重要,在區域遊戲中給幼兒提供豐富合適的操作材料,讓幼兒以角色身份進行製作,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吃店”遊戲中,原來的角色遊戲中僅有“老闆”和“服務員”兩種工作崗位。我們創造了“點心師”這一全新的工作崗位,給幼兒提供了橡皮泥、橡塑紙、針線等多種材料並配以相應的步驟圖,讓幼兒以“點心師”的角色身份進行各種“小點心”的加工製作,“點心師”們有的做“饅頭”,有的剪“麵條”,有的包“餛飩”……忙得不亦樂乎,角色定位讓孩子玩得更起勁,做得更專注。又如美工區活動,原來的組織方式是每週提供一種遊戲材料,教師提出操作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做,現在我們將美工區和“巧手屋”有機結合,增加了“老闆”、“小小設計師”、“導購員”等角色。整合之後,孩子們的選擇更自由,不像以前美工區的材料每週都是固定的,而且孩子們帶著角色的身份進行手工製作,既增強了幼兒角色扮演的能力,又加強了操作活動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