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十個不好的育兒習慣

教育孩子並不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 育兒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必須教育好子女。 但是有些父母卻有不好的育兒習慣, 這樣的習慣不僅不能教育好孩子, 反而還會把孩子引入不好的境地, 下面讓我們看看具體的十個不好的育兒習慣。

Advertisiment

1.傾聽不夠

傾聽是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和做決定有效的方法。 不要老想著教孩子怎麼做, 相反, 應該讓他告訴你他想怎麼解決。 要多關注孩子的感覺和情感。 這個過程中你的工作就是聆聽, 提供意見並且偶爾問些問題來誘導他以便獲得更多資訊。 如果你覺得你有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 問問孩子願不願意聽。 如果孩子說願意, 那麼盡可能簡潔地表述你的觀點。 如果不願意, 那就坦然接受。 畢竟, 是他自己要做的決定。

Advertisiment

2.做得太多

家長們在好多方面都做得過了。 其中一個就是給孩子買一切他們想要的東西。 孩子總認為, 他們應該擁有最流行的東西, 並且很多家長認為, 給孩子買願望清單上的所有東西就會讓他開心。 其實滿足的是家長不是孩子。 另外一方面家長們做太多的是幫助孩子所有的課題、問題以及任務。 作為家長, 我們該學會後退,雙手插口袋,

Advertisiment
保持緘默, 讓孩子的想法呈現出來。

3.比較和批評

平等不是公平。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 對每個孩子的優勢方面表達你的尊重。 但是家長卻喜歡把孩子們進行比較, 或許是和自己的孩子比較, 或者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

Advertisiment

4. 先是孩子的朋友, 然後才是孩子的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 你是一個長輩。 你不可以同時是孩子的朋友。 你要當的是老師、領導、供應者和厲行紀律的人。 雖然這樣不有趣。 但是孩子們希望父母管著他, 雖然他們不是這樣說的, 並且也老是說別人的父母有趣得多。 記住,

Advertisiment
你的終極目標是把孩子教成一個有責任、成功的獨立的成人。 積極履行教養、懲罰和偶爾的“完全不行”都是到達該目標的要素。 當孩子尊重父母的權威時, 他們就會相信家長保護他們的能力, 相信家長會提供好提議。 這樣就會尊重其他權威, 更願意聽爺爺奶奶和老師的話。

5.使用威脅

父母跟孩子相處,溝通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所有的溝通都奏效。很多時候把雙方都逼瘋,父母有壓力,有時回答比較情緒化。你對他大吼大叫,用手指著他並恐嚇他,想要他服從權威。但在孩子看來,這只不過是你失控的表現。這種行為很粗魯,且貶低孩子的人格。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會保持沉默,站著不動,所以父母要求回答或者問他是否在聽時,矛盾就升級了。整個場景就是一個典型的壞例子。

6.像個保姆

從他們出生開始,家長們就為他們包辦了一切。雖然目的是想讓孩子健康成長,但不讓他們做家務是違背常理的。他們應該履行義務,感受成長,並且也是為以後獨立生活做準備。做家務並不是懲罰,反而能夠給孩子一種歸屬感和價值的存在,教他們獨立且自信地進入社會。

7.不斷地屈服

一家人坐在起居室。孩子要家長拿某樣東西。家長拒絕。孩子一直要,一直要,直到家長妥協。家長所做的只不過是象徵性抵抗。如果一味地屈服于孩子,就是在放棄你家長的角色。你不是在指導孩子要有責任心,要有果斷力。孩子不停地享受特權,而你漸漸地失去權威。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簡單快速的“不”會省去很多麻煩

5.使用威脅

父母跟孩子相處,溝通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所有的溝通都奏效。很多時候把雙方都逼瘋,父母有壓力,有時回答比較情緒化。你對他大吼大叫,用手指著他並恐嚇他,想要他服從權威。但在孩子看來,這只不過是你失控的表現。這種行為很粗魯,且貶低孩子的人格。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會保持沉默,站著不動,所以父母要求回答或者問他是否在聽時,矛盾就升級了。整個場景就是一個典型的壞例子。

6.像個保姆

從他們出生開始,家長們就為他們包辦了一切。雖然目的是想讓孩子健康成長,但不讓他們做家務是違背常理的。他們應該履行義務,感受成長,並且也是為以後獨立生活做準備。做家務並不是懲罰,反而能夠給孩子一種歸屬感和價值的存在,教他們獨立且自信地進入社會。

7.不斷地屈服

一家人坐在起居室。孩子要家長拿某樣東西。家長拒絕。孩子一直要,一直要,直到家長妥協。家長所做的只不過是象徵性抵抗。如果一味地屈服于孩子,就是在放棄你家長的角色。你不是在指導孩子要有責任心,要有果斷力。孩子不停地享受特權,而你漸漸地失去權威。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簡單快速的“不”會省去很多麻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