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十個寶寶九個黃。 大多數的寶寶在出生的時候對會有“黃疸”的症狀, 也就是我們說的新生兒黃疸。 一般而言, 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不需要治療。 所以說, 對此咱們的爸爸媽媽是不用非常擔心的。
但是, 話雖如此, 關於新生兒黃疸的一些事情, 咱們的爸爸媽媽還是有許多的不明白。 為了讓爸爸媽媽放心, 小編整理了一些家長想知道的問題的答案, 大家一起來看吧~~
1. 新生兒為何出生後會出現黃疸?
出生前, 胎兒生長于媽媽子宮內, 相對於大氣來說是低氧環境。 與高原生活的人們一樣, 會出現紅細胞增多現象,
Advertisiment
2. 新生兒黃疸到底是生理現象, 還是病理現象?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 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 引起血中膽紅素水準升高, 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 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 在出生後2~3天出現, 4~6天達到高峰, 7~10天消退, 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 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 無其他臨床症狀。
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 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
Advertisiment
3. 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是問題。
如果沒有達到需要光療的指征, 也就意味沒有到達高膽紅素血症的指標, 就不會出現黃疸對大腦的損傷。 如何協助嬰兒退黃?
出生後儘快開始母乳餵養。 初期可在嬰兒吸吮乳☆禁☆房後, 適當借用吸奶器, 刺激乳☆禁☆房儘快產奶。 多餵養, 促進嬰兒排便, 促進黃疸排出。
4. 嬰兒黃疸的嚴重與否與黃疸持續時間無關, 只與黃疸程度有關。
如果出生一周後, 黃疸指數不高於18毫克/分升, 就應繼續堅持母乳餵養。 有些母乳餵養嬰兒黃疸持續可達2-3個月。 不要僅僅因為存在黃疸就懷疑堅持母乳餵養的正確性。
Advertisiment
5. 新生兒黃疸包括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
母乳餵養性黃疸是因早期餵養不足, 排便少, 致膽紅素積於體內, 造成皮膚黃疸。 多於生後5-7天始逐漸消退。 母乳性黃疸從生後幾天開始, 可持續2-3個月。 個別嚴重者, 可暫停母乳。 只要黃疸不重, 不需治療, 既不影響生長, 也不影響疫苗接種。
6. 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缺乏一種酶有關, 致使體內黃疸代謝減慢。
只要黃疸水準低於14mg/dl(240mmol/l), 就不必給予暫停母乳、服用退黃藥物、照光等治療。 雖然對於嚴重母乳性黃疸, 可暫停幾天母乳餵養, 但真正需要暫停母乳餵養的機會很少。 只要黃疸不重,
Advertisiment
7. 母乳餵養嬰兒的黃疸可持續2-3個月
只要黃疸水準沒有高過14mg/dl(240mmol/l)無需給與干預治療。 輕度黃疸既不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也不影響嬰兒臟器功能。 輕度黃疸時完全可以堅持母乳餵養。
8. 嬰兒出生後一周之內出現黃疸是否屬於正常現象, 可依黃疸程度判斷。
若程度超過14mg/dl, 醫生會考慮是否與溶血、感染或入量不足有關。 不是疾病原因所致的黃疸, 盡可能通過多餵養, 增加排便量達到退黃效果。 因引起新生兒黃疸的膽紅素只能通過排便排出體外。 照光只做為輔助治療。
9.黃疸是否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不在於維持時間的長短, 而在於程度。
母乳餵養兒黃疸持續時間可達2-3個月, 只有膽紅素水準超過14mg/dl才需給予干預治療。
Advertisiment
10.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早期非常常見的現象
只要黃疸水準不超過14mg/dl或240mmol/l, 不需要特別治療。 服用微生態製劑等會對退黃有一定幫助, 但增加餵養是退黃的最主要措施。 多吃奶, 多排便。 引起黃疸的膽紅素會隨大便排出體外。 服用任何藥物後嬰兒出現明顯不適時, 應該停止用藥
11. 紫外線包括紫外線A、B和C。
其中紫外線C被大氣層遮擋, 紫外線A和B能夠照到地面。 紫外線B照在皮膚上可以促進皮膚產生維生素D。 可惜, 玻璃可以遮擋紫外線B, 也就是說, 隔著玻璃曬太陽不能促進皮膚產生維生素D。 紫外線A可以穿透玻璃,照在皮膚上,可以幫助新生兒消退黃疸。
12. 調整飲食在家觀察
過去,遇到孩子臉發黃,馬上會聯想到"黃疸性肝炎",現在需先排除黃色食物吃的過多,比如:胡蘿蔔、柳丁、南瓜等。特別是給孩子提供的是市場上購買的泥糊狀罐裝食品,很多都含胡蘿蔔或南瓜。若黃色食物食入過多,孩子又沒有任何除了皮膚發黃以外的其它不適表現,應調整飲食在家觀察。
紫外線A可以穿透玻璃,照在皮膚上,可以幫助新生兒消退黃疸。12. 調整飲食在家觀察
過去,遇到孩子臉發黃,馬上會聯想到"黃疸性肝炎",現在需先排除黃色食物吃的過多,比如:胡蘿蔔、柳丁、南瓜等。特別是給孩子提供的是市場上購買的泥糊狀罐裝食品,很多都含胡蘿蔔或南瓜。若黃色食物食入過多,孩子又沒有任何除了皮膚發黃以外的其它不適表現,應調整飲食在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