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萬別扮演孩子的“監工”

你不是員警, 孩子也不是罪犯, 你沒必要時刻監督著孩子。 孩子在你的過度監督中會形成對你的依賴。 父母更重要的職責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監督自己。 這比你的監督更有效。

自從上週末以來, 桐桐對她媽媽經常氣呼呼的, 和妻子說話的次數也明顯變少了, 這讓妻子很納悶。

我回想起了幾天前的一件事情:

星期天一大早, 桐桐就嚷著要去書店買小人書。 因為桐桐在一年前就學會了自己買東西, 對於這點我們是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但是, 妻子害怕桐桐在路上有狀況。 其實, 書店離我家也不遠, 估計走15分鐘就能到。

Advertisiment
關鍵是桐桐從來沒有自己去過, 以前都是妻子帶著她去的。

桐桐看妻子不樂意, 說:“媽媽, 我和小米一起去, 我們都說好了的。 ”可妻子還是不放心, 很強烈地反對桐桐, 說怕她走路時被車撞到, 或者走錯路。

“我都這麼大了, 自己去買本書, 你也不願意。 ”桐桐小聲地說道。

“以前都是我帶你去, 再說我對小米也不放心, 那次她自己迷路了, 幸虧在街上遇見我了。 不許你去。 ”妻子嚴厲地說。

桐桐大哭起來, 最後還是妻子親自去給桐桐買的小人書。

難道, 桐桐是因為這件事情才那樣對妻子的?

想到這裡, 我有些欣慰, 桐桐不再希望我和妻子做她的“監工”, 時時處處看著她、照顧她, 我和妻子應該給她這個機會才對啊!

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妻子,

Advertisiment
妻子也覺得是這個原因。 於是, 在另一個週末, 我們主動給桐桐錢, 讓她自己去買小人書, 桐桐對妻子的態度才得以緩和。

孩子自己做事的願望如果始終得不到贊同和支持, 就會感到沮喪。 孩子在自己放手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 會真正感受到快樂或是痛苦。

記得有一次遇見一位大學同學, 他比我結婚早, 孩子今年上二年級。 他的孩子剛剛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 這讓他很驕傲。 見到我之後, 話題自然離不開他的孩子。

“別看我的孩子現在這麼優秀, 剛上學那會兒, 也是讓我操了不少心的。 ”同學說道。

“孩子剛上一年級時, 每天晚上都要做作業, 最初是我和孩子他媽輪流‘看著’孩子, 他寫得不好了, 或是算錯了, 我們立即就為他糾正了。

Advertisiment
後來, 孩子自己心理上就懈怠了。 他回家就開始看電視, 我們提醒他, 他才會去做作業。 對此, 我和孩子他媽都很頭疼。 有一次, 我和妻子都忘了提醒他做作業了。 臨睡前他才記起要做作業。 他自己在那裡著急, 我和妻子都沒理他。 沒想到, 他自己完成作業的情況比我們盯著他時要好很多。 從那之後, 孩子就再也沒有忘記過寫作業。 我和妻子就不再管他, 讓他自己做作業, 他的成績反而上升了不少。 ”

說到這裡, 同學開心地笑了。

也許是擔心孩子自己做作業會出錯, 或許是看著孩子自己寫作業很辛苦, 也可能是擔心孩子做錯後受到老師的批評, 所以, 有些家長忍不住總要扮演“監工”的角色。

但是, 自己做作業、做事,

Advertisiment
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人生功課”, 孩子也會在其中學到很多東西。 自己動手, 會使孩子獲得終生的財富和經驗。

懂得放手的父母會發現:越是不監督孩子, 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越強烈。

你不用再費心, 孩子卻更加優秀了。 何樂而不為?

以前, 每次桐桐洗漱我都會在旁邊看著她, 生怕她會滑倒, 或是沒洗乾淨。 就算桐桐偶爾會嫌我煩, 我還是樂此不疲。

可是, 自從桐桐上學之後, 我就經常在老師那裡聽到對她的讚美之詞:“桐桐很愛乾淨, 和個小大人似的, 有時候還會幫老師打掃衛生。 ”

這讓我有些吃驚, 桐桐在家裡都是需要我照顧和指導的, 怎麼到學校就那麼懂事了?

晚上桐桐回家後, 我第一次沒有督促她去洗手洗臉, 可是她還是在放下書包的第一時間去洗手洗臉了;睡覺前,

Advertisiment
她也是自覺地洗腳刷牙……

我這才知道, 不做她的“監工”, 她的自覺意識會更強。

父母的過度監督, 會使孩子做事情的興趣蕩然無存, 最後的效果可想而知。 你不是員警, 孩子也不是罪犯, 你沒必要時刻監督著孩子, 孩子在你的過度監督中會形成對你的依賴。 父母更重要的職責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監督自己, 這比你的監督更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