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萬別讓孩子利用發脾氣達到目的

孩子有時候會跟父母耍一些“小聰明”, 比如說企圖通過發脾氣來使父母妥協, 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面對這種情況, 父母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 一定不要放縱。 這其實是父母與孩子的較量, 如果父母在較量中輸了, 那麼孩子今後就會一直拿這個武器來要脅父母。 所以, 父母一定不要讓孩子養成利用發脾氣達到目的的習慣。 相反, 父母可以在孩子發脾氣時及時加以引導和幫助, 使他們儘快走出不良情緒的影響。

大多數父母都會碰到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的時候, 那時他們剛開始具有獨立性,

Advertisiment
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稍有不如願就會大動肝火。 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 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都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孩子也不例外。 其實, 孩子從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 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 發脾氣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一般來講, 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因此, 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其實,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不同的。 孩子發脾氣有時候僅僅是因為過度疲勞或受了刺激;有時候則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不管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髮脾氣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行為。

有關專家表示, 孩子偶爾發發脾氣,

Advertisiment
是極其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 有助於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 家長要允許孩子發脾氣。 既然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那家長就可以不管不問?當然不是。 孩子畢竟還小, 幾乎沒有什麼情緒調節、控制能力, 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 不僅有損孩子的身心健康, 還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家庭和社會關係。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吵大鬧, 父母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只好設法滿足了他的需要。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意識, “只要我一發脾氣, 爸爸媽媽就會答應我的要求”。 父母的一番好意不但不能使孩子平靜下來, 反而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因此, 父母必須正確地對待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Advertisiment
不要讓孩子養成利用發脾氣達到目的的習慣。

那麼, 面對孩子大動肝火時, 父母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 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

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 父母可以對他的無理取鬧置之不理, 這是幫助孩子擺脫發脾氣習慣的最好方法。 因為孩子發脾氣的目的就是想得到父母的注意, 如果他發現沒有達到效果, 漸漸地就會意識到發脾氣沒有什麼用, 還是少用為好。

在商場的玩具專櫃前, 不管媽媽怎麼勸說, 靈靈拿著喜歡的玩具就是不鬆手, 還大哭起來, 甚至摔了東西。 媽媽很生氣, 但是一時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怎麼勸說都沒用。 媽媽看著在地上打滾的靈靈, 狠下心來轉身就要離開商場。

Advertisiment
靈靈見媽媽要走, 趕快爬起來, 跟著媽媽走了, 也不再哭鬧。 從那以後, 每當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 靈靈都是耐心地和媽媽說, 再也沒有大發脾氣過。

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置之不理, 對父母來說做起來很困難。 孩子傷心, 父母看著會更傷心。 但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不得不這樣做。 面對無理取鬧的孩子, 父母一定要沉住氣。 下面的一些小建議, 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1. 轉身離開。 孩子發脾氣時, 父母儘管去做自己的事, 孩子覺得沒趣自然也就平靜下來。

2. 可以進行適當地勸說。 如果父母做不到置之不理, 那可以對孩子簡明扼要說明什麼事是不允許的, 但不要做出任何舉動。 父母的目的是幫他擺脫困境, 不是幫他達成心願。

Advertisiment

3. 千萬不要議論孩子。 孩子從憤怒中平靜下來後, 不要對他品頭論足, 對剛才的行為大談特談, 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4. 說到做到, 決不讓步。 如果孩子哭鬧了一會兒, 父母的態度就柔和下來, 那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5. 必要時提供幫助。 孩子因為遇到困難而焦躁不安, 百思不得其解時, 主動幫助孩子, 讓孩子看你是怎麼解決他解決不了的問題的, 有時候寥寥數語、關鍵性的提示, 足以緩和孩子一觸即發的緊張情緒。

父母一定要明白, 孩子畢竟是孩子, 他們發脾氣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明智的父母通常都會通過一些小方法來平息孩子的怒氣, 而不會向孩子的任性妥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