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和物質需求

教育學界有一個很有名的觀點叫做“因需施教”, 即父母要瞭解孩子的需要, 根據孩子的需要來進行教育, 因此, 瞭解孩子的需要是教育的出發點。 而孩子的需要不外乎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物質需要和心理需要。 在現代家庭裡, 物質生活空前充裕, 作父母的都會千方百計讓自己的孩子在物質生活方面過得比同齡人好, 很多父母都是在擁有了足夠的物質條件之後才考慮要孩子;父母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也非常重視, 給孩子吃各種營養品, 穿名牌衣服, 用高檔的玩具、文化用品等等, 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來供孩子把玩。

Advertisiment
可是, 在心理需求方面呢?作為父母的你是否同樣非常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呢?

事實上, 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與物質需求同等重要, 不要以為孩子吃好穿好就是真正的幸福。 心理學家分析, 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理需要:父母的愛護和關懷;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別人的讚賞;在家裡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 來取悅父母得到讚賞, 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 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 孩子便會以不適當的行為作為補償。 因此, 父母平時應該多多留心, 瞭解孩子的需要, 做善解人意的好父母。 看看下面這個事例, 也許你會有一些感悟。

1 5歲的初三學生曉越,

Advertisiment
他的父母都是公務員, 家庭環境非常好。 在同學們看來, 曉越家境好, 家庭也很和睦, 幾乎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真是讓人羡慕極了。 然而, 曉越並不像同學們想像的那樣幸福。 有一天, 他的母親在偶然間看到了曉越寫的日記:

半夜1 2點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來寫日記……太瘋狂了, 呵呵。 大家都以為我很幸福, 然而幸福的人有各自的幸福, 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 我是屬於後者的。 在別人看來的幸福, 在我眼裡卻是不幸, 因此我永遠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不能自拔。 很久以來, 我思考人生的意義, 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 我簡直要崩潰了, 很想自殺。 但是我怕我死了父母會傷心, 所以才勉強活了下來。 我的未來會怎樣,

Advertisiment
真的不知道!

曉越的父母估計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以前竟然有過輕生的念頭, 一直以為自己能給予兒子豐富的物質條件, 兒子就可以過得很幸福, 完全不知道兒子居然有這樣的想法。

這個真實的事例也給我們以啟示: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他並不是吃飽了喝足了就幸福了。 家長如果能多注意孩子內心需求, 在心理上多給孩子一些照顧, 孩子的心理才會得到健康的發展。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才不至於走彎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