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反抗是孩子成長必經階段 家長別“粗暴鎮壓”

一、孩子反抗行為的分析

怎樣看待孩子的反抗行為呢?家長看到孩子這種表現, 特別生氣, 覺得自己怎麼攤上這麼一個孩子, 真是倒楣。 其實, 孩子有反抗行為並不稀奇。

心理學家認為, 3歲幼兒不反抗, 就不是正常兒童, 3歲孩子幾乎是與“反抗”連結在一起的。 這期間的幼兒正意味著人生第一次“危機來臨”。 此期間孩子不管什麼事都要反對, 無論叫他做什麼, 他都說“不”;即使自己喜歡的事物, 只要別人先說或先做了, 他就不高興。 當家長的對這類“反抗”要有正確認識, 孩子並非故意反抗, 他們是有理由而反抗的。

Advertisiment

1~2 歲時, 體力逐漸增強, 到3歲時許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 他希望能把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但卻被壓制著, 因而反抗;2~3歲幼兒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 想把他們的“意欲”表現出來, 但常被父母阻止和責駡, 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會的“規範”壓制了, 所以他不得不反抗。 欲求不滿足, 常會發之於哭、嚷、生氣, 大人認為孩子太任性了。 這時候的孩子就這樣困擾在自己的意欲與社會規範的矛盾中, 仿佛像個“小大人”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 反抗行為是孩子必須經過的階段,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反抗行為強的孩子, 長大後容易有堅定的獨立意志。 心理學家曾在2~5歲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較強者, 以及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

Advertisiment
結果前者有84人意志較堅強, 有主見, 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 後者僅有少數人意志較堅強, 其餘的人遇事不能作決定, 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因此, 家長對孩子的反抗行為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不要生氣, 不要急躁。

二、怎樣教育反抗行為強的孩子

那麼, 怎樣才能引導、教育反抗行為強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過這個反抗期, 就要讓“自我服務”不偏離“唯我獨尊”的意識, 孩子的反抗便會自然地逐漸消失。 如果強迫壓制他的反抗, 將會“內攻”, 反抗心理一旦“內攻”, 便長久醞釀在孩子心裡, 甚至終使孩子一輩子成為“反抗兒”或懦弱兒。 因此, 對孩子的反抗行為, 要多加以正確引導。

1、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Advertisiment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麼都要自己做, 只要情況許可, 應儘量使他“如願以償”;鼓勵孩子把一事從頭到尾做完, 即使成效不好, 也要誇他幾句。 3歲孩子能把一事做完是很了不起的。 例如穿鞋著衣, 穿外套等均可訓練。

2、讓孩子幫忙做事

家長可讓孩子幫助做簡單的事, 如“抹桌面”, 雖然孩子不能把桌面抹得非常乾淨, 但也要允許孩子去做, 做完這些事情後, 及時感謝和鼓勵孩子, 他會非常有成就感, 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 另外, 家長還要注意他們尚不太關心做事是否完美的特點, 例如, 孩子戴歪了帽子, 根本不願意大人把它矯正過來, 他做的事, 很不願意大人重新再做一次。 孩子因為嘗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樣做事的滿足, 就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良好情緒。

Advertisiment

3、凡事都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

不管做什麼, 家長要盡可能尊重孩子意見, 不要過分干涉他, 讓孩子自己來。 有些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 也讓他去體驗一次。 例如:幼兒尚無“大小觀念”, 但有時卻會吵著要把大洋娃娃裝進一個比娃娃小的盒子裡。 大人不要一下就說“這樣不行”, 還是讓他自己去試裝一下, 等他試過後就會“知難而退”。 這些方法並非討好孩子、遷就孩子, 而是細心地啟發。 不要用壓制他們來度過“反抗期”, 只要堅持下去, 不要多久, 孩子便會有很大進步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