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 在鄉下, 大人給小孩取名字時一般對男孩起名“大黑”、“二黑”、“冬苟”等等, 對女孩一般起名“春花”、“春桃”、“臘梅”等等。 這樣, 往往有許多名字相同, 這種情況不少見。
鄉間有一位做父親的, 要給他的兩個兒子起名字, 又想不與別人的名字相同, 叫什麼呢?想來想去, 給他的大兒子起了個名字叫“盜”, 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毆”(打人的意思)。
光陰似箭, 日月如梭, 兩個兒子也長大了, 都長成“小後生”了。 真是人生禍福難料。 是福不是禍, 是禍躲不過。
有一天, 大兒子“盜”要到外地去辦事, 人已經走出了家門, 走到大路上了。
Advertisiment
事也湊巧, 說巧真是巧, 巧得不得了!
恰巧本地官吏巡查要從這大道經過, 還要走兩裡路才向右轉彎, 走上向東的大路打道回府。 轎子正顫顫悠悠地向這邊抬過來, 他在轎子裡坐了將近半個時辰, 正想閉目養神打瞌睡。 突然聽到有人在大聲喊叫“盜!盜!”一下子驚醒了, 瞌睡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喊叫聲叫跑了。 這官吏輕輕拉起轎簾朝叫喊的方向一看:只見一年輕後生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走著, 後面有個老大爺向這後生邊追趕邊大聲叫“盜!盜!”
這還了得!太平世界, 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還敢行盜竊之事, 竟然還是個身強力壯的後生偷盜老頭的財物,
Advertisiment
官吏聽到老大爺叫喊“盜”, 以為老大爺追趕的是強盜, 就把“盜”抓住捆了起來。 老大爺看到自己的大兒子被官吏誤以為是強盜抓住並捆了起來, 就想叫二兒子“毆”去向官吏說明實際情況, 由於看到情況緊急, 心裡又著急, 一時說不出別的話來, 只是一個勁地喊著“毆!毆!”
官吏抓住了老大爺的大兒子“盜”後, 不容“盜”分說, 讓士兵用粗麻繩將“盜”五花大綁綁得緊緊的, 然後再帶回府衙審問定罪。 正準備起轎, 又忽地聽到老大爺急切地呼喊:“毆!毆!”捆押“盜”的兵士都以為是老大爺示意要打這個年輕的“強盜”,
Advertisiment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要注意“名”與“實”相符, 慎重地給事物以稱呼;要防止因名廢實, 若名不符實, 就會給人們造成誤解, 結果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