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取消“排排坐” 讓兒童站在課堂中央

六年級(3)班學生陽抒誠(左一站立者)與同學一起策劃和組織了“岩石講座”, 並親自主講。 在清華附小, 學生不僅可以站在課堂正中央, 也是可以站在講臺上的。

從傳統的“插秧式”變為“小組式”, 座位的變化也倒逼了教學模式的改革。

在清華附小的課堂上,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小組式”的課堂強化了同伴間學習這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一(3)班《木偶奇遇記》

三(4)班《鼴鼠的月亮河》

“從小上課, 眼前就是一塊黑板, 以及老師那張臉和一上一下張合的嘴。 從童年到中學乃至大學, 課堂帶給自己的印象始終如此。

Advertisiment
如果我遇到的是一張不好看的臉, 加上那塊黑板, 自己的前途也許就是黑暗的。 ”這是清華附小一位學生家長寫給學校的信。 然而, 這種讓幾代學生都感同身受的情況, 在她的孩子這裡得到了改變。

2011年, 清華附小開始實施“課堂改造”, 第一步就是取消了學生排排坐的座位形式, 改為4人一組的小組形式。

“現在孩子一抬頭看到的是夥伴的臉, 夥伴的交流伴隨上學的大部分時間。 ”這位家長感慨地說。

“改造課堂最終就是由教變學的過程。 未來社會, 需要一個永遠抱有學習熱情和學習狀態的人, 而不需要一個知識的容器。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  D06-D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佳琳 D06-D07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飛

座位從“插秧式”變為“小組式”

在清華附小,

Advertisiment
教室裡取消了單獨座位或兩人同桌, 取而代之的是4人一組的座位形式。 這一變化開始於2011年。

那一年, 剛剛擔任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經過研究, 決定對班內桌椅的設置進行重新編排, 從傳統的“插秧式”變為了“小組式”。 為穩妥起見, 每個年級挑選一個班先行試點。

竇桂梅說, 這種課堂的變化是一種形式, 真正的用意是強化孩子關注同伴間學習這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同時也是對教師改造課堂的一種倒逼。

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而言, 小組模式使他們有了更多與同伴交流的機會, 但班級顯得亂、課堂紀律變差、衛生不如從前等等問題也隨之而出。 其中最關鍵的是, 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顯然已Hold不住新的課堂形式了。

Advertisiment

試點推進期間, 竇桂梅收到了一封家長來信。 這位母親說, 自己從小上課, 眼前就是一塊黑板, 以及老師那張臉和一上一下張合的嘴。 如果她遇到的是一張不好看的臉, 加上那塊黑板, 自己的前途也許就是黑暗的。 然而, 這種情況在她的孩子這裡得到了改變。 現在孩子一抬頭看到的是夥伴的臉, 夥伴的交流伴隨上學的大部分時間。 孩子和夥伴學會了交往, 學會了傾聽, 也學會成為小組的主人, 並在逐步建立起一個道德的小社區——其實孩子和別人學會合作, 就是面向未來的基礎。

竇桂梅在全校宣讀了這封來信, 並正式宣佈:小組式的課堂形式, 在2011年秋季開學在全校所有班級推開。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Advertisiment

“課堂改造, 貌似是課堂發生變化, 事實上是教育觀的改造和變化。 ”清華附小副校長、教育教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語文特級教師王玲湘說。

改造課堂中, 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讓兒童站在課堂正中央。 換言之, 兒童不應是一個等待老師灌輸的被動學習的姿態, 而要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兒童。

那麼, 用什麼方法引導兒童自主學習呢?清華附小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改變學習流程, 要求學生按照“預學”-“共學”-“延學”的流程學習。 也就是說, 孩子要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在老師引導下呈現問題、梳理問題, 找出主問題, 解決主問題;解決中衍生的更高層次的新問題, 將成為孩子延伸拓展學習的動力, 孩子可以把它帶出課堂, 繼續研究思考。

Advertisiment

在王玲湘看來, 培養孩子提出問題, 正是清華附小課堂改造的一個抓手。 “我們教育中, 長期以來是兒童不會提問, 兒童沒有質疑, 因為兒童在等待著老師給我。 ”王玲湘說, 而清華附小認為, 兒童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因為提問是兒童創新的源頭。

她記得, 在一年級學生學習課文《烏鴉喝水》時, 就有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喝水的偏偏是烏鴉, 而不是別的什麼鳥呢?老師沒有忽略這個問題, 而是讓同學們一起思考。

有的小組說, 烏鴉是黑色的, 容易吸收太陽光, 就會容易熱, 也容易渴, 於是就要喝水。 另一個小組說, 如果把故事的主人公換成仙鶴(嘴太長)和麻雀(嘴太短), 發現都不適合。 烏鴉嘴巴不長不短, 加上幾塊石頭,正好方便喝到水,所以烏鴉做主人公最合適……更有學生在兩周後仍然對這個問題念念不忘,並發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從父親在沙漠考察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成群的烏鴉,以此證明烏鴉費這麼大力氣要喝到瓶子裡的水,可能是受所處生態環境所迫。

王玲湘說,孩子們這些發散的思考,其實是在從科學角度、題材角度,乃至生態環境的角度來思考烏鴉喝水的合理性,這也許並不是最終的答案,但從中卻有很多創新的價值。

這個問題也引發了老師的思考,發現在古希臘烏鴉是一種智慧之鳥。對於課堂的改造,啟迪的不僅是學生,其實也包括教師自己。

站在講臺上的也可以是學生

學生不僅可以站在課堂正中央,也是可以站在講臺上的。在共學中,師生的身份有時可以互換。

4月14日中午,“三年級單元整合主題實踐活動——岩石講座”在清華附小聞道廳舉行。

這場講座的策劃和主講人,是六年級(3)班的學生——陽抒誠。説明他一起組織整場活動的也全部是陽抒誠的同班同學,他們承擔著副講、後勤、互動支持、記分員等不同職責,此外,現場還有一位當天臨時受邀的男生,充當技術支援,負責現場視頻技術。

活動分為講座、互動遊戲、知識搶答和頒獎幾個環節,集合了趣味性和競賽性,各班在競賽環節的分數變化頗為戲劇性,牽動著現場每個學生的神經。活動全部結束後,不少老師都對這支學生小隊的策劃、調動和組織能力表示欽佩。

陽抒誠的母親蘆女士說,陽抒誠和他們的小隊有今日的成長,與班主任許劍的鼓勵以及學校課程的設置有很大關係。從最初在班內成立岩石小組,到後來鼓勵他到校園內展示和演講,以及現在為整個三年級講座,都對孩子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

陽抒誠的班主任許劍說,她鼓勵班級每個學生都培養並發展自己的愛好。除了陽抒誠外,班級裡還有愛唱歌、愛滑雪、愛擊劍、愛遠足等擁有各種愛好的學生;還有的學生愛好做校園小導遊,可以把學校每個景點講得有聲有色;班裡還有校園植物小組,專門研究校內的一花一草。在即將畢業時,她會想一切辦法,給這些孩子展示的空間,讓他們都有機會做低年級的小老師。

“課堂改造,就是一個由教變學的過程。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兒童,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發展。孩子最終要成為自己,一個真正完整而飽滿的人。”竇桂梅說。

■ 教師感悟

3分鐘演講起到很多作用

●陳軍,清華附小數學特級教師

在清華附小的課堂結構中,每節課都有3分鐘時間,讓孩子上臺演講。

學生演講的素材全部自己搜集。以數學為例,學生會講平時閱讀的關於數學名人故事、數學史知識、數學的遊戲以及數學與科技交叉的內容等等。也有同學會講述生活中發現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演講中,台下的同學還會與演講同學相互點贊,抑或提出問題和建議。

演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客觀上也促進了孩子在課堂上敢於舉手表達,敢於發言。經過這種長期的培養,學生在課堂舉手提問的頻次、問題的品質以及問題的開放度都會明顯提升。演講也開闊了全班同學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學會了以開闊的眼光洞察世界,用生活的意義品味不同學科。

期末考試成績只占40%

與課堂改造相適應,學校在評價體系上也進行了改革,注重評價的全面性、過程性、發展性。

以數學為例,期末考試試卷的成績僅占整個學生學期成績的40%。其次是學生日常學習的表現,依據學生預學、共學以及課後作業等多方面來做出評價,占學生總評的30%。之後是學生小課題的成績,占20%。最後兩項成績來自數學閱讀和課前3分鐘演講,各占5%。

這樣的評價,類似于學生的成長記錄,注重評價過程的紀實性、反思性、檔案性,以達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的。

■ 專家觀點

課堂改革體現教育規律

●謝維和,清華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育學原理、教育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

清華附小的課堂教學改革是比較前沿、高端的改革,具有引領性。這種引領的最大意義在於他們通過改變課堂的空間結構、人際關係結構和角色結構,體現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兒童學習的規律,以及小學教育的專業性。

根據兒童學習成長的規律,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與成長更多的是要和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種信任、親近、和諧的關係。而課堂是一種對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的學習環境。有了這種信任、友好的感覺,兒童對知識的學習、對他人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認識,都會是非常積極的。

■ 百年暢想

學生讀書節自製薦書海報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清華附小的學生讀書節也在近期舉行。基於學生的核心素養,清華附小構建了“1+x課程”體系,形成了主題閱讀、健康體育、實踐創新的三大課程亮點。學生讀書節中的推薦海報更是體現了學校新整合、新常態的理念。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同學們都推薦了哪些好書。

加上幾塊石頭,正好方便喝到水,所以烏鴉做主人公最合適……更有學生在兩周後仍然對這個問題念念不忘,並發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從父親在沙漠考察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成群的烏鴉,以此證明烏鴉費這麼大力氣要喝到瓶子裡的水,可能是受所處生態環境所迫。

王玲湘說,孩子們這些發散的思考,其實是在從科學角度、題材角度,乃至生態環境的角度來思考烏鴉喝水的合理性,這也許並不是最終的答案,但從中卻有很多創新的價值。

這個問題也引發了老師的思考,發現在古希臘烏鴉是一種智慧之鳥。對於課堂的改造,啟迪的不僅是學生,其實也包括教師自己。

站在講臺上的也可以是學生

學生不僅可以站在課堂正中央,也是可以站在講臺上的。在共學中,師生的身份有時可以互換。

4月14日中午,“三年級單元整合主題實踐活動——岩石講座”在清華附小聞道廳舉行。

這場講座的策劃和主講人,是六年級(3)班的學生——陽抒誠。説明他一起組織整場活動的也全部是陽抒誠的同班同學,他們承擔著副講、後勤、互動支持、記分員等不同職責,此外,現場還有一位當天臨時受邀的男生,充當技術支援,負責現場視頻技術。

活動分為講座、互動遊戲、知識搶答和頒獎幾個環節,集合了趣味性和競賽性,各班在競賽環節的分數變化頗為戲劇性,牽動著現場每個學生的神經。活動全部結束後,不少老師都對這支學生小隊的策劃、調動和組織能力表示欽佩。

陽抒誠的母親蘆女士說,陽抒誠和他們的小隊有今日的成長,與班主任許劍的鼓勵以及學校課程的設置有很大關係。從最初在班內成立岩石小組,到後來鼓勵他到校園內展示和演講,以及現在為整個三年級講座,都對孩子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

陽抒誠的班主任許劍說,她鼓勵班級每個學生都培養並發展自己的愛好。除了陽抒誠外,班級裡還有愛唱歌、愛滑雪、愛擊劍、愛遠足等擁有各種愛好的學生;還有的學生愛好做校園小導遊,可以把學校每個景點講得有聲有色;班裡還有校園植物小組,專門研究校內的一花一草。在即將畢業時,她會想一切辦法,給這些孩子展示的空間,讓他們都有機會做低年級的小老師。

“課堂改造,就是一個由教變學的過程。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兒童,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發展。孩子最終要成為自己,一個真正完整而飽滿的人。”竇桂梅說。

■ 教師感悟

3分鐘演講起到很多作用

●陳軍,清華附小數學特級教師

在清華附小的課堂結構中,每節課都有3分鐘時間,讓孩子上臺演講。

學生演講的素材全部自己搜集。以數學為例,學生會講平時閱讀的關於數學名人故事、數學史知識、數學的遊戲以及數學與科技交叉的內容等等。也有同學會講述生活中發現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演講中,台下的同學還會與演講同學相互點贊,抑或提出問題和建議。

演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客觀上也促進了孩子在課堂上敢於舉手表達,敢於發言。經過這種長期的培養,學生在課堂舉手提問的頻次、問題的品質以及問題的開放度都會明顯提升。演講也開闊了全班同學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學會了以開闊的眼光洞察世界,用生活的意義品味不同學科。

期末考試成績只占40%

與課堂改造相適應,學校在評價體系上也進行了改革,注重評價的全面性、過程性、發展性。

以數學為例,期末考試試卷的成績僅占整個學生學期成績的40%。其次是學生日常學習的表現,依據學生預學、共學以及課後作業等多方面來做出評價,占學生總評的30%。之後是學生小課題的成績,占20%。最後兩項成績來自數學閱讀和課前3分鐘演講,各占5%。

這樣的評價,類似于學生的成長記錄,注重評價過程的紀實性、反思性、檔案性,以達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的。

■ 專家觀點

課堂改革體現教育規律

●謝維和,清華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育學原理、教育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

清華附小的課堂教學改革是比較前沿、高端的改革,具有引領性。這種引領的最大意義在於他們通過改變課堂的空間結構、人際關係結構和角色結構,體現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兒童學習的規律,以及小學教育的專業性。

根據兒童學習成長的規律,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與成長更多的是要和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種信任、親近、和諧的關係。而課堂是一種對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的學習環境。有了這種信任、友好的感覺,兒童對知識的學習、對他人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認識,都會是非常積極的。

■ 百年暢想

學生讀書節自製薦書海報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清華附小的學生讀書節也在近期舉行。基於學生的核心素養,清華附小構建了“1+x課程”體系,形成了主題閱讀、健康體育、實踐創新的三大課程亮點。學生讀書節中的推薦海報更是體現了學校新整合、新常態的理念。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同學們都推薦了哪些好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