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有“孟母三遷”之下成才的孟子;我們知道有小時候便合理分配鴨梨給家人的孔融, 司馬遷遭受宮刑後仍然堅強的活下來,用餘生完成了《史記》等案例, 雖然古語“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 但並不是說父母對孩子責備的時候都是不分場合的?
一、對眾不責, 保護孩子自尊
家長不要認為寶寶沒有自尊, 眾目睽睽之下批評自己的寶寶會嚴重挫傷寶寶的自尊心, 古代這種育兒方式相比現代當眾責駡自己的寶寶的育兒模式, 會更明智些。
二、孩子愧悔不責
當孩子犯錯之後, 確實有悔改自責之意,
Advertisiment
三、睡前不責
好的睡眠有助寶寶良好的心緒, 不管睡前孩子犯了什麼錯, 古代父母不會像現代育兒方式中的“面壁思過, 否則不准睡覺”這樣教訓寶寶, 而是讓寶寶有個好的睡眠基礎上, 第二天對寶寶的“惡行”給予批評指導
四、飲食不責, 否則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當寶寶吃飯的時候, 古代家長不會將寶寶所犯錯誤提到飯桌上, 因為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會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對現代飯桌上批評寶寶、不讓寶寶吃飯的行為, 家長其實是需要做出改善的。
五、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時更需要關愛, 而不是責駡。 生病期間的寶寶本來就體虛, 古代父母對生病期間的犯錯寶寶不會給予嚴厲的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