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 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糞質稀薄, 水分增加,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腹瀉發病急劇, 病程在2~3周之內。 慢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小兒腹瀉、嘔吐都容易造成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 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分, 就有可能造成脫水。
古典醫書中也記載了一些針對小兒脾虛久泄可以使用的藥物方劑。
1.糯米固腸湯來源:《本草綱目》
原料:糯米30克,
Advertisiment
製作:將糯米略炒與山藥共煮粥, 熟後加胡椒少許。
用法:食用時, 加白糖適量調服。 每日2次。
功效:健脾暖胃, 溫中止瀉。 適用小兒脾胃虛寒泄瀉。
2.芡實山藥糊來源:《本草新編》
原料:芡實500克, 山藥500克 , 糯米粉500克, 白糖500克。
製作:芡實、山藥一同曬乾後, 放入碾槽內碾為細粉, 糯米粉及白糖一併拌和均勻, 備用。 用時取混合粉適量, 加入冷水調成稀糊狀, 然後加熱燒熟即成芡實山藥糊。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空腹食用, 每次用混合粉50~100克, 連用7~10天為一療程。
功效:健脾止瀉。 用於小兒脾虛久瀉、消化不良、大便溏薄、體虛羸弱者。
宜忌:患小兒急性腸炎、菌痢腹瀉者忌用。
3.茯苓大棗粥來源:民間驗方
原料:茯苓粉30克, 粳米60克, 大棗10克, 白糖適量。
Advertisiment
製作:大棗去核, 浸泡後連水同粳米煮粥, 粥成時加入茯苓粉拌勻, 稍煮即可。
用法:服時加白糖適量, 每日2~3次。
功效:利水滲濕, 健脾補中。 適用于小兒脾虛久瀉。
宜忌:腹脹及小便多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