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孕期吃魚有講究, 這些魚類可多吃
·鯽魚。 肉質鮮嫩, 含豐富的蛋白質, 孕婦吃鯽魚有益氣健脾,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等功能。 用鮮活鯽魚與豬蹄同煨, 連湯食用, 可治孕婦少乳。 孕媽們做一道砂仁蒸鯽魚, 能治療消化不良、胎動不安等症狀, 減輕孕婦的嘔吐反應, 增進食欲。
·鯉魚。 有健脾開胃、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功能。 用活鯉魚、豬蹄煲湯服食治孕婦少乳。 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 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豆腐煮魚就是一種很好的搭配方式, 兩種高蛋白食物的氨基酸得以互補對孕婦更好。
Advertisiment
·墨魚。 有滋肝腎、補氣血、清胃去熱等功能, 還有養血、明目、通經、安胎、利產、止血、催乳等功能。
·黑魚。 有補脾利水, 去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肝腎等功能。 黑魚與生薑紅棗煮食對治療肺結核有輔助作用。 黑魚與紅糖燉服可治腎炎。 孕婦吃清蒸黑魚可催乳補血。
·鰱魚。 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 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豆腐煮魚就是一種很好的搭配方式, 兩種高蛋白食物的氨基酸得以互補對孕婦更好。
淡水魚與海魚都有自己的特點, 孕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 淡水魚中脂肪的成分少一些, 肉質比較細膩,
Advertisiment
2、孕婦不能吃什麼魚
孕婦不可吃鯊魚、鯖魚、旗魚及方頭魚。 這些魚的汞含量比較高, 汞進入孕婦體內之後, 可以毀壞胎兒的中樞神經零碎。
特別提醒的是:孕婦要吃魚, 但是最好不要吃魚油, 因為魚油會影響凝血機能, 孕婦吃多了可能會增加出血幾率。 另外, 罐裝的金槍魚、鹹魚、熏魚、魚幹、魚膽、死的甲魚、鱔魚孕婦特不能吃。
3、孕婦吃魚有這些好處
吃魚能使孕婦心情好
魚體內有一種特殊脂肪酸, 與人體大腦中的“開心激素”有關, 常吃魚可維持“開心激素”的濃度處於正常狀態, 使孕婦獲得一份好心情,
Advertisiment
多吃魚有助於預防早產
早產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可避免的因素, 儘量預防之外, 科學家證實, 多吃魚不但有助於產下足月的嬰兒, 還能讓新生兒更健康強壯。 研究者認為, 魚肉中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能延長妊娠期, 防止早產, 從而增加嬰兒的體重。 科學家對8000名婦女孕期的飲食習慣進行了研究, 結果發現, 經常吃魚的婦女發生早產幾率較小。 統計數字表明, 從不吃魚的孕婦早產率為7.1%, 而每週至少吃一次魚的孕婦, 早產率只是1.9%。
魚類的營養非常全面
魚肉富含優質的蛋白質、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D和鉀、鈣、鋅等礦物元素, 這些都是胎兒發育的必要物質。
另外, 魚肉中豐富的牛磺酸也有促進大腦發育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孕婦多吃魚寶寶視力好
女性懷孕時應多吃油質魚類, 如沙丁魚和鯖魚, 她們的孩子就有可能比較快達到成年人程度的視覺深度。 這是由於, 油質魚類富含有一種構成神經膜的要素, 被稱為omega-3脂肪酸。 而omega-3脂肪酸含有的HDA與大腦內視神經的發育有密切的關係, 能幫助胎兒視力健全發展。 第7~9個月到出生前後的胎兒如果嚴重缺乏HDA, 會出現視神經炎、視力模糊, 甚至失明。
媽咪吃魚可減少抑鬱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 孕婦重症產後抑鬱症發病率大約10%, 而初產婦則更高可達13-15%。 一項新研究表明, 孕媽咪吃魚可以降低產前或產後憂鬱。
Advertisiment
4、美味魚大餐, 孕媽應該怎麼吃
魚的做法多種多樣, 可清蒸、紅燒、油炸, 然而這些做法都是讓普通人吃的, 孕婦吃魚要保證魚的營養不能流失, 所以孕婦要吃的魚得經過精心的處理。
·怎麼做魚比較有營養?
烹調的方式最好是蒸或者燉, 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魚的營養。 在給孕婦做魚的時候,最好做的味道淡一點,也不要放辣椒,花椒之類的,做的比較清淡一點就好,另外,不加這些調料的話,可以在裡面放一些牛奶,這樣的話,會比較的有營養,一般牛奶放一盒就行,也不用放的太多,還可以給裡面適量加入一些豆腐。
·魚刺卡喉怎麼辦?
有的孕媽見到鮮美的魚肉一著急,難免會被魚刺卡到喉嚨。人們想出了好多“妙招”應對,如喝醋、吞咽食物等,但這些方法都不科學。幾口醋喝下肚,並不能軟化魚刺,吞咽食物還可能造成食道出血等損傷。
正確做法:能看見的刺就直接用手或鑷子取出。若看不見或當事人已不能說話,應及時就醫。
在給孕婦做魚的時候,最好做的味道淡一點,也不要放辣椒,花椒之類的,做的比較清淡一點就好,另外,不加這些調料的話,可以在裡面放一些牛奶,這樣的話,會比較的有營養,一般牛奶放一盒就行,也不用放的太多,還可以給裡面適量加入一些豆腐。
·魚刺卡喉怎麼辦?
有的孕媽見到鮮美的魚肉一著急,難免會被魚刺卡到喉嚨。人們想出了好多“妙招”應對,如喝醋、吞咽食物等,但這些方法都不科學。幾口醋喝下肚,並不能軟化魚刺,吞咽食物還可能造成食道出血等損傷。
正確做法:能看見的刺就直接用手或鑷子取出。若看不見或當事人已不能說話,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