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各個月份接種哪些疫苗

各個月份接種哪些疫苗

醫生爸爸筆記預防接種和按月齡發育異常檢測表

(1)預防接種是在孩子體內提前生成對人體有致命影響的抗原的抗體。

預防接種就是殺死或損耗引發我們身體疾病的惡性菌。 抗體就是惡性菌(抗原)侵入體內時相抗衡的物質, 只要生成一個, 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記住, 下次當抗體侵入時便能迅即生成抗體。

(2)6個月前嬰兒的預防接種

2~6個月嬰兒需接種多次疫苗, 如口服小兒麻痹糖丸、注射百白破三聯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腦疫苗。 每次接種都有一定的時間和要求。

Advertisiment

在嬰兒滿4個月時, 應口服第三顆小兒麻痹糖丸, 至此即完成了全程的基礎免疫, 在嬰兒體內產生了足夠的抗小兒麻痹症的抗體, 可維持2~3年。 因此, 在4歲左右還應再服一次以強化對該疾病的抵抗力。

百白破三聯疫苗從嬰兒生後滿3個月開始接種第一針, 要完成該疫苗的基礎免疫, 還需在出生後滿4個月和滿5個月時再各接種一次。 即在嬰兒體內產生了抗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三種傳染病的抗體。 注射百白破三聯疫苗的第二針後, 因注射劑量增加了, 往往會發生一定的反應, 如在接種後的當天晚上嬰兒會哭鬧不安, 難以入睡, 有時還會發燒。 注射的局部會紅腫、疼痛, 也可使嬰兒煩躁不安。 這種反應一般可持續1~2天, 而自行恢復,

Advertisiment
不需處理。 如果嬰兒體溫升至39.5℃以上, 有抽搐、驚厥、持續性驚叫等嚴重反應, 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 在進行第三針注射時, 應將上述情況回饋給醫生, 由醫生決定是減少劑量注射呢?還是改用白破疫苗注射, 或是不再進行第三針注射, 以免再次發生嚴重反應或過敏反應。

乙型肝炎疫苗的第三針應在嬰兒滿6個月時接種。 因為與第二針相隔時間較長, 有的家長往往會忘記。 如第三針不接種, 抗體水準低且持續時間短。

(3)7~9個月的嬰兒的預防接種

7~9個月的嬰兒需要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 接種麻疹疫苗後可預防嬰兒患麻疹。 目前規定在嬰兒8個月時都應接種麻疹疫苗。 這是因為在嬰兒8個月時, 由母親傳遞給嬰兒的麻疹抗體逐漸消失,

Advertisiment
而使嬰兒對麻疹的抵抗力下降。 這時必須採取人工的方法, 即注射麻疹疫苗, 在嬰兒體內經過一次輕微的麻疹病毒感染, 從而在體內產生相應抗體, 對麻疹有了抵抗力, 這種抵抗力一般可持續3~4年。 接種時, 在嬰兒的臂外側進行皮下注射。 接種麻疹疫苗後, 反應很輕, 僅少數嬰兒在接種後6~10天可有發熱, 但體溫不會超過38.5℃, 持續2天即消退。 嬰兒的精神、食欲均不受影響。 也有的嬰在接種後, 發熱的同時可出現皮疹, 多見於胸、腹及背部的皮膚, 皮疹數目不多, 並且1~2天內即消失, 皮疹消失後也不像患麻疹那樣皮膚上留有褐色斑。 因此, 不需要做任何處理。 在注射的局部一般無不良反應。 在嬰兒患有發熱、其他疾病的急性期、恢復期時,
Advertisiment
均應暫緩接種。 對雞蛋過敏的嬰兒應當慎重使用麻疹疫苗。 在注射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後, 需間隔一個月才可接種麻疹疫苗。 而接種麻疹疫苗後二周, 才可注射胎盤球蛋白或丙種球蛋白等, 以免影響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4)嬰兒1歲時的預防接種

嬰兒1歲時應接種流腦多糖疫苗和乙腦疫苗。 按規定在嬰兒10個月~12個月期間進行流腦疫苗的初次接種, 需要接種2次完成基礎免疫, 2次之間應間隔3個月。 乙腦疫苗有兩種, 一種是滅活的, 一種是減毒的, 一般韓國國內的計畫免疫規定的免費的是滅活的, 這一種初免是2針, 間隔7~10天, 減毒的初免的1針。 兩種比較, 滅活的寶寶要多紮一次, 但寶寶反應相對較小, 減毒的寶寶可以少紮1針,

Advertisiment
但反應相對較大。 這兩種疫苗一般接種在嬰兒的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 進行皮下注射。 接種後反應輕微, 僅少數小兒可出現接種部位有紅暈、硬結等反應, 全身僅有發熱, 偶爾可出現過敏反應, 這些反應經過1~2天后也會自行消失, 不需要做任何處理。

(5)需加強接種的疫苗

1歲內完成了幾種疫苗的基礎免疫後, 在小兒體內產生了足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但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 體內的抗體會逐漸下降, 因疫苗的不同下降的程度也不相同, 因此, 有些疫苗需要在小兒1.5~2歲期間需要進行加強接種, 有些疫苗要等到小兒4歲以後才需要加強接種。 1.5~2歲期間需要加強接種的疫苗有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 接種的方法與基礎免疫相同, 4歲加強一劑脊灰糖丸,以後到6歲時在接種一次白破類毒素混合疫苗。另一種需要加強接種的疫苗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初次接種是在小兒8個月時接種的,間隔一年的時間,則需進行加強接種一次,最好是在每年的4~5月份接種,因乙型腦炎的發病流行季節是在每年的夏秋季節,該疫苗在小兒6歲時還應再加強接種第二次。

(6)哪些情況下應暫緩預防接種?

在進行預防接種時,每種預防製劑均有一定的接種物件,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進行預防接種的。在有以下情況時均不易進行預防接種:

①患傳染病後正處於恢復期或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又未過檢疫期的兒童不宜打預防針。若此時打預防針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②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種疾病引起發熱的兒童,若打預防針,會使體溫升高,誘發或加重疾病。

③有哮喘、濕疹、蕁麻疹及過敏性體質的兒童,打預防針後易發生過敏反應,特別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製劑等致敏原較強的預防針,更易產生過敏反應;對有癲癇和驚厥史的患兒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乙腦或百白破混合製劑的,易使兒童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等;有嚴重佝僂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兒麻痹糖丸疫苗。

④患急慢性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化膿性皮膚病、化膿性中耳炎的小兒,打預防針後可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響病兒的康復。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兒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只要心臟功能好,照樣可以打預防針。

⑤預防接種期間,若小兒正處於不舒服,有嘔吐、腹瀉和咳嗽等症狀時,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後,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症狀好轉後再補打。

⑥近一個月內注射丙種球蛋白者也不易接種。待以上疾病恢復正常後,即可進行常規接種。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時,不能進行任何預防接種。

(7)怎樣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白百破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小兒麻痹症糖丸;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讓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打針後2至3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暫時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8)可選擇的疫苗接種

下列疫苗接種雖說是不接種也無妨的,但是韓國幼兒科學會卻提倡注射。

腦水膜炎 A型肝炎肺球菌疫苗根據產品不同需要2~3次基本接種和一次追加接種,2、4個月的時候注射。從一周歲起可以開始注射,在兩周歲時抗體產生最多。 2、4、6個月的時候接種,12、15個月的時候追加接種。肺球菌是可以引發中耳炎、腦膜炎等疾病的細菌,在美國、歐洲、澳洲都被列入到基本接種中。

承敏不知道我們是來打針的,所以來的路上一直呼呼大睡。直到大夫診斷完,護士在她胳膊上擦消毒水的時候,她才睜開眼睛。當碩大的針管透過她柔弱的皮膚,滋地鑽進去時,她終於哇哇大哭起來。

以上是承敏第一次打針的記憶,自那以後,再去打針,承敏的小臉上就開始寫滿一臉的不願意,而且一進治療室就開始緊張。看來保健室的氣味、消毒水的感覺和針頭都給她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記憶。

反反復複扎針眼、打疫苗,讓承敏苦不堪言,可對我們夫婦倆來說,卻覺得踏實、有意義。因為打針的這些時刻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了承敏的成長,所以接種的日子對我們而言,就像是發工資的日子一樣,讓人充滿期待。

什麼樣的感情都經不起長久的磨損,持久反復的接種讓我們這對初次接種BCG(卡介苗)時激動異常的夫婦漸漸失去了激情,去醫院過於頻繁以至於我們都忘記了打的什麼針、防的什麼病了。而且因為承敏需要接種的疫苗太多,所以每翻一張月曆,我們都在上面畫上紅圓圈以做標記。可碰巧的是每每到了接種那天,事情就居多無比。所以雖每次都計畫著準時去,可實際上,準時的卻沒幾次。

“又不是沒錢,幹嗎要去保健所啊?”

我們承敏基本的疫苗接種都在保健所做。並非掏錢注射昂貴的疫苗是最好的,免費接種便宜的疫苗就不堪,輸入的疫苗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保健所注射的話,費用由政府來分擔。

和醫院相比,保健所有寬敞的空間,可以隨意進出,比較閒散。打完了,可以抱著孩子四處轉轉,緩和一下她注射的傷痛,而且接種後會發退燒藥,這樣就可省下去藥店的麻煩,很是方便。

去保健所另一大樂趣就是那裡有電子測量器,可以測下身高,稱下體重。不同的保健所可能略有差異,但我們去過的保健所無一例外,電子測量器都是開放的,可以隨時測量。

如果去醫院注射,經濟上的開支也是不小的。而若5種基本疫苗接種都在保健所免費注射,大約可以節省20萬元韓幣。

只是,和先前不同的是,現在保健所大都在週六不開放,這對於雙職工夫婦來說,可能多有不便。

藥劑師媽媽貼心提醒

保健所vs醫院

我曾寫過提倡去保健所的新聞稿,並從小兒科收到抗議電話。理由是在小兒科接種疫苗會定期觀察孩子的狀態,而保健所卻沒有專門的諮詢機構。這也很有道理,最開始選擇能很好觀察孩子狀態的地方很重要,如果是去保健所,就要對父母細密的觀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嬰兒期發育異常檢測表

(9)疫苗接種日程表

關於疫苗接種日程表的最新資訊在nip.nih.go.kr網可以找到。在這個網站只要輸入孩子的出生年月日,就會提示預防接種的日期,而且還可以列印預防接種的證明書。需要一次注射多種疫苗的情況,最好是在當天兩三種一起注射。

(10)B型肝炎抗體沒有生成的話一定要追加注射

B型肝炎在打了三針後仍存在沒有產生抗體的可能,所以在第三針注射3個月後進行抗體檢查,如果仍未產生抗體的話,需要重新打三針。肝炎接種一旦產生抗體,即使抗體免疫值下降,也無需補打。

(11)特殊體質的孩子注射疫苗時一定要和大夫商量

異位性皮炎注射BCG疫苗時如果接種部位上有皮膚炎,則需拖後注射。如果對雞蛋過敏,利用雞蛋中的濾過性病原體的麻疹接種和流感接種會有刺激孩子的敏感反應,所以應該避忌。應該等稍稍長大,過敏反應消失後再接種。

如果對抗生素過敏的話一定要告知大夫,因為預防疫苗接種中很多都含有抗生素。

百日核接種會引起痙攣,所以有痙攣性疾病的孩子應進行百日核以外的白喉、破傷風接種;進行抗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如果免疫力低下的話不能接種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MMR)。

(12)發育異常檢測表

新生兒施加刺激也沒有反射反應

日光照射也不眨巴眼睛

脖子上觸摸到疙瘩或者脖子偏向一方。

是男孩,卻觸摸不到兩側睾丸 3個月脖子後傾,用力扶正卻不能支撐。

趴著趴著,脖子不時條件反射般揚起後,又耷拉下

對聲音沒有反應

對移動的物體沒有反應

手不能展開,一直攥著 6個月以上體重沒有增到出生時的兩倍

8個月了還不能像樣地坐好

一讓他坐好,就蹬腿躺下

整個身體不能很好地支撐

(13)不同月份的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增加

身高增加體重增加 0~3個月:9~10cm 0~1周:體重反而有些縮減 3~6個月:5~6cm 3~4個月:出生時的2倍 6~9個月:3~4cm 一周歲時:是出生時的3倍 9~12個月:3cm

Point

預防接種就是殺死或損耗引發我們身體疾病的惡性菌。

一定要注射的疫苗有卡介苗(BCG);百白破三聯疫苗(DTP;小兒麻痹、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MMR);日本腦炎;水痘;流感。

腦水膜炎雖屬可選擇注射的疫苗範圍內,但還是盡可能注射的好。

4歲加強一劑脊灰糖丸,以後到6歲時在接種一次白破類毒素混合疫苗。另一種需要加強接種的疫苗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初次接種是在小兒8個月時接種的,間隔一年的時間,則需進行加強接種一次,最好是在每年的4~5月份接種,因乙型腦炎的發病流行季節是在每年的夏秋季節,該疫苗在小兒6歲時還應再加強接種第二次。

(6)哪些情況下應暫緩預防接種?

在進行預防接種時,每種預防製劑均有一定的接種物件,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進行預防接種的。在有以下情況時均不易進行預防接種:

①患傳染病後正處於恢復期或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又未過檢疫期的兒童不宜打預防針。若此時打預防針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②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種疾病引起發熱的兒童,若打預防針,會使體溫升高,誘發或加重疾病。

③有哮喘、濕疹、蕁麻疹及過敏性體質的兒童,打預防針後易發生過敏反應,特別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製劑等致敏原較強的預防針,更易產生過敏反應;對有癲癇和驚厥史的患兒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乙腦或百白破混合製劑的,易使兒童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等;有嚴重佝僂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兒麻痹糖丸疫苗。

④患急慢性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化膿性皮膚病、化膿性中耳炎的小兒,打預防針後可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響病兒的康復。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兒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只要心臟功能好,照樣可以打預防針。

⑤預防接種期間,若小兒正處於不舒服,有嘔吐、腹瀉和咳嗽等症狀時,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後,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症狀好轉後再補打。

⑥近一個月內注射丙種球蛋白者也不易接種。待以上疾病恢復正常後,即可進行常規接種。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時,不能進行任何預防接種。

(7)怎樣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白百破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小兒麻痹症糖丸;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讓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打針後2至3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暫時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8)可選擇的疫苗接種

下列疫苗接種雖說是不接種也無妨的,但是韓國幼兒科學會卻提倡注射。

腦水膜炎 A型肝炎肺球菌疫苗根據產品不同需要2~3次基本接種和一次追加接種,2、4個月的時候注射。從一周歲起可以開始注射,在兩周歲時抗體產生最多。 2、4、6個月的時候接種,12、15個月的時候追加接種。肺球菌是可以引發中耳炎、腦膜炎等疾病的細菌,在美國、歐洲、澳洲都被列入到基本接種中。

承敏不知道我們是來打針的,所以來的路上一直呼呼大睡。直到大夫診斷完,護士在她胳膊上擦消毒水的時候,她才睜開眼睛。當碩大的針管透過她柔弱的皮膚,滋地鑽進去時,她終於哇哇大哭起來。

以上是承敏第一次打針的記憶,自那以後,再去打針,承敏的小臉上就開始寫滿一臉的不願意,而且一進治療室就開始緊張。看來保健室的氣味、消毒水的感覺和針頭都給她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記憶。

反反復複扎針眼、打疫苗,讓承敏苦不堪言,可對我們夫婦倆來說,卻覺得踏實、有意義。因為打針的這些時刻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了承敏的成長,所以接種的日子對我們而言,就像是發工資的日子一樣,讓人充滿期待。

什麼樣的感情都經不起長久的磨損,持久反復的接種讓我們這對初次接種BCG(卡介苗)時激動異常的夫婦漸漸失去了激情,去醫院過於頻繁以至於我們都忘記了打的什麼針、防的什麼病了。而且因為承敏需要接種的疫苗太多,所以每翻一張月曆,我們都在上面畫上紅圓圈以做標記。可碰巧的是每每到了接種那天,事情就居多無比。所以雖每次都計畫著準時去,可實際上,準時的卻沒幾次。

“又不是沒錢,幹嗎要去保健所啊?”

我們承敏基本的疫苗接種都在保健所做。並非掏錢注射昂貴的疫苗是最好的,免費接種便宜的疫苗就不堪,輸入的疫苗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保健所注射的話,費用由政府來分擔。

和醫院相比,保健所有寬敞的空間,可以隨意進出,比較閒散。打完了,可以抱著孩子四處轉轉,緩和一下她注射的傷痛,而且接種後會發退燒藥,這樣就可省下去藥店的麻煩,很是方便。

去保健所另一大樂趣就是那裡有電子測量器,可以測下身高,稱下體重。不同的保健所可能略有差異,但我們去過的保健所無一例外,電子測量器都是開放的,可以隨時測量。

如果去醫院注射,經濟上的開支也是不小的。而若5種基本疫苗接種都在保健所免費注射,大約可以節省20萬元韓幣。

只是,和先前不同的是,現在保健所大都在週六不開放,這對於雙職工夫婦來說,可能多有不便。

藥劑師媽媽貼心提醒

保健所vs醫院

我曾寫過提倡去保健所的新聞稿,並從小兒科收到抗議電話。理由是在小兒科接種疫苗會定期觀察孩子的狀態,而保健所卻沒有專門的諮詢機構。這也很有道理,最開始選擇能很好觀察孩子狀態的地方很重要,如果是去保健所,就要對父母細密的觀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嬰兒期發育異常檢測表

(9)疫苗接種日程表

關於疫苗接種日程表的最新資訊在nip.nih.go.kr網可以找到。在這個網站只要輸入孩子的出生年月日,就會提示預防接種的日期,而且還可以列印預防接種的證明書。需要一次注射多種疫苗的情況,最好是在當天兩三種一起注射。

(10)B型肝炎抗體沒有生成的話一定要追加注射

B型肝炎在打了三針後仍存在沒有產生抗體的可能,所以在第三針注射3個月後進行抗體檢查,如果仍未產生抗體的話,需要重新打三針。肝炎接種一旦產生抗體,即使抗體免疫值下降,也無需補打。

(11)特殊體質的孩子注射疫苗時一定要和大夫商量

異位性皮炎注射BCG疫苗時如果接種部位上有皮膚炎,則需拖後注射。如果對雞蛋過敏,利用雞蛋中的濾過性病原體的麻疹接種和流感接種會有刺激孩子的敏感反應,所以應該避忌。應該等稍稍長大,過敏反應消失後再接種。

如果對抗生素過敏的話一定要告知大夫,因為預防疫苗接種中很多都含有抗生素。

百日核接種會引起痙攣,所以有痙攣性疾病的孩子應進行百日核以外的白喉、破傷風接種;進行抗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如果免疫力低下的話不能接種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MMR)。

(12)發育異常檢測表

新生兒施加刺激也沒有反射反應

日光照射也不眨巴眼睛

脖子上觸摸到疙瘩或者脖子偏向一方。

是男孩,卻觸摸不到兩側睾丸 3個月脖子後傾,用力扶正卻不能支撐。

趴著趴著,脖子不時條件反射般揚起後,又耷拉下

對聲音沒有反應

對移動的物體沒有反應

手不能展開,一直攥著 6個月以上體重沒有增到出生時的兩倍

8個月了還不能像樣地坐好

一讓他坐好,就蹬腿躺下

整個身體不能很好地支撐

(13)不同月份的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增加

身高增加體重增加 0~3個月:9~10cm 0~1周:體重反而有些縮減 3~6個月:5~6cm 3~4個月:出生時的2倍 6~9個月:3~4cm 一周歲時:是出生時的3倍 9~12個月:3cm

Point

預防接種就是殺死或損耗引發我們身體疾病的惡性菌。

一定要注射的疫苗有卡介苗(BCG);百白破三聯疫苗(DTP;小兒麻痹、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MMR);日本腦炎;水痘;流感。

腦水膜炎雖屬可選擇注射的疫苗範圍內,但還是盡可能注射的好。

相關用戶問答